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台灣有近200萬人具憂鬱傾向,但臨床發現,面對這樣的「情緒感冒」,有二、三成患者會反覆發作,少部分甚至惡化為重度憂鬱症,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教授楊延光指出,國內研究發現,基因可能扮演一定角色 ,他形容,有些人先天帶有「落井下石型」基因,不但對外界較敏感,且直接影響腦中血清素的濃度多寡。
衛福部統計資料,國人憂鬱症盛行率為8.9%,全台有近200萬人具有憂鬱傾向,其中重度憂鬱症患者則占5.2%,人數約有12萬多人。
楊延光說,疾病往往是體質和不良環境互動的結果,以重鬱症為例,成大過往研究即顯示,可能因為基因引發內分泌、免疫甚至大腦表現,讓神經傳導物質出現問題。臨床觀察,近7成憂鬱症患者透過藥物及心理諮商、行為療法,可妥善控制病情,安然度過「情緒感冒」階段,但仍有二、三成患者,慢性且長期復發,其中少部分更將惡化為重度憂鬱症,是目前治療上的最大挑戰。
在台灣,楊延光表示,民眾往往標籤憂鬱症患者是「想不開」、「比較懦弱的人」,但壓力較大一定會引起情緒不穩定嗎?其實,基因扮演重要角色,他舉例有落井下石型基因,對外界較敏感,甚至影響腦中血清素等的濃度多寡,表現比較低,這種先天特質、原廠設定,也影響憂鬱症的發生。
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十幾年前就成功開發一套檢驗系統,楊延光說,可精準地檢測到運送腦內血清素的傳輸體,傳輸體數量越多,表示血清素越多,以「百憂解」為例,若針對血清素確實較少的患者用藥,能夠改善憂鬱情緒,但臨床顯示,僅約三分之一憂鬱症患者腦中血清素偏低,適合用藥,而其餘人就算用了藥,療效仍有限。
楊延光說,過去精神科醫師開藥只能填問卷量表,綜觀患者自我病情描述,如果心情低落、憂鬱,吃不下、睡不好,持續兩週以上,即研判為憂鬱傾向,再依照自身用藥經驗,開立處方藥物,但近幾年來「腦」科學進步,國外研究已證實,透過血液檢測精神疾病病友的白血球,破解其基因定序,即可瞭解血清素、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等三大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狀況,可提供用藥預測功效,甚至預設病友自殺風險,如同癌症治療上的基因篩檢、生物標記等,讓精神科也進入精準醫療的新時代,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已開發出相關血液檢測技術。
不過,楊延光強調,這類精神疾病血液檢測系統仍有其侷限,因為除了先天基因遺傳,仍需考慮心理韌性、外在重大突發事件等因素,畢竟「憂鬱症絕非百分之百由基因決定」,臨床發現,即使規律用藥,病情穩定,重返職場,與一般人無異,但如果遭遇巨變,如伴侶背叛、住家火災等事故,仍可能病發。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萬人響應「國高中上課延10點」 醫:20%人晚睡晚起頭腦才清楚
疲倦、健忘、體重難控… 器官老化「五大徵兆」恐這些食物害得!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