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潮健康/林昱彣
疼痛狀況遲遲好不了 當心釀成「慢性疼痛」更難痊癒
現代人工作忙碌,特定部位雖有疼痛狀況卻不願立即就醫。若疼痛感超過3個月以上仍未消除,當心釀成頑固的「慢性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佑立診所院長、疼痛暨復健雙專科醫師吳書毅醫師受訪表示,慢性疼痛為一種持續或反覆發作的疼痛,影響遍及全球約20%人口,是一種需要特定診斷評估與治療的複雜疾病。
潮健康/林昱彣

疼痛狀況遲遲好不了 當心釀成「慢性疼痛」更難痊癒
現代人工作忙碌,特定部位雖有疼痛狀況卻不願立即就醫。若疼痛感超過3個月以上仍未消除,當心釀成頑固的「慢性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佑立診所院長、疼痛暨復健雙專科醫師吳書毅醫師受訪表示,慢性疼痛為一種持續或反覆發作的疼痛,影響遍及全球約20%人口,是一種需要特定診斷評估與治療的複雜疾病。
「疼痛若持續超過3個月,醫學上便會定義為慢性疼痛!」吳書毅醫師說明,身體疼痛的進程大致可分為急性期(約2-3週)、亞急性期(1-3個月),一旦跨越3個月的門檻,便進入所謂的「慢性期」。
不少民眾誤以為只有嚴重的運動傷害才會導致慢性疼痛,事實上慢性疼痛的成因繁多,「年輕族群中常見的軟組織損傷,如筋膜、肌腱、韌帶或關節受傷後若修復不完全,就可能演變為慢性疼痛!」吳書毅醫師強調,癌症患者、手術後病人、頑固性偏頭痛,甚至是憂鬱症、焦慮症等情緒困擾,都可能導致慢性疼狀況發生。
吳書毅醫師表示,如果疼痛已持續超過3個月,或出現「神經敏感化」(即神經系統對疼痛過度反應)的現象,應尋求疼痛科的專業評估。透過多模式的止痛策略,以及跨科別的會診與合作,才能為患者量身打造最全面的治療方案、協助其管理生活品質。

復健、手術外的第三選項! 「增生療法」的治療選擇有哪些?
近年來「增生療法」(Prolotherapy)的崛起,成為傳統治療與手術之外、治療慢性疼痛的第三大選擇。吳書毅醫師說明,當組織受損需要修復時,增生醫療的目標是啟動或輔助身體的修復機制。若將組織修復比喻為蓋房子,需要三個核心要素:第一是細胞(工人),執行修復任務的主力;第二是生長因子(指令與原料),指揮細胞工作,並提供必要的營養素。第三則是細胞骨架(鷹架與地基): 提供細胞生長與附著的環境。
現今許多增生療法,正是針對該三要素的其中一環進行強化。從大家熟知的高濃度葡萄糖、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到更新的羊膜絨毛膜萃取物、生長因子凍晶等,增生醫療的選項日益多元,讓醫師能針對不同程度的損傷,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準則:
1.高濃度葡萄糖: 屬於基礎的增生療法,透過溫和刺激,誘發身體自身的修復反應,適合輕度的軟組織損傷。
2.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 抽取患者自身血液後,離心濃縮富含「生長因子」的血小板後注射回患部。
3.生長因子凍晶(PLT):PRP如同「鮮奶」,抽血後需在短時間內製作並使用;而凍晶則像「奶粉」,是將血小板經過低溫乾燥技術製成粉末,可長期保存,使用時再加水還原。兩者本質相同,但凍晶可大幅提升治療的便利性與應用的彈性。
4.羊膜絨毛膜萃取物: 為目前效力更強的選擇,其富含比PRP更豐富多樣的「生長因子」,也同時提供身體修復所需的「細胞骨架」。以蓋房子為例,羊膜絨毛膜萃取物如同蓋房子所需的「水泥和鋼筋的綜合體」,對於較嚴重的損傷,能提供更完整的修復條件。
5.骨髓抽取濃縮液(BMAC):將骨髓抽取後藉由離心機分離,獲得間質幹細胞後注射至患部。
至於普遍用於關節注射的「玻尿酸」,其主要作用是「潤滑」,如同為生鏽的機械上油,雖能緩解症狀,但並不具備刺激組織增生的能力。
增生療法並非「一體適用」? 長者用PRP效果恐大打折扣?
吳書毅醫師表示,增生醫療並非一體適用,選擇何種療法需經過醫師詳細的臨床檢查,並綜合評估多方因素。例如以年長者而言,造血功能與血液品質會自然衰退,導致血小板的功能及其所含的生長因子減少。因此,使用自體血液製作的PRP或凍晶,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相比之下,來源於異體、不受患者年齡與身體狀況限制的羊膜絨毛膜萃取物,相對能提供更穩定且優異的治療效果。
總的而言,醫師會根據受傷嚴重程度與位置、病人自身狀況、過往治療反應和病人意願等多重面向,與患者共同討論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吳書毅醫師表示,現代醫學科技日新月異,許多過去被認為無法根治的舊傷或慢性疼痛,如今有了多重的治療方案可供選擇。建議慢性疼痛患者應抱持積極態度,與醫師充分溝通,共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重拾健康無痛的優質生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