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子宮頸癌前病變是指子宮頸表皮細胞出現異常變化,但尚未轉為癌細胞。這種變化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多是在例行的子宮頸抹片或 HPV(人類乳突病毒)檢查中被發現。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子宮頸癌前病變是指子宮頸表皮細胞出現異常變化,但尚未轉為癌細胞。這種變化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多是在例行的子宮頸抹片或 HPV(人類乳突病毒)檢查中被發現。
初鳴堂中醫診所周宗翰中醫師指出,若能在癌前階段發現並治療,可大幅降低發展成子宮頸癌的風險。
西醫手術治療可去除病灶 但不處理體質問題
目前針對中、重度子宮頸癌前病變,西醫常採用圓錐切除手術,以電燒(LEEP)或冷刀方式切除局部異常組織。手術通常時間短、恢復快,大多可在門診進行。術後仍需定期追蹤抹片與 HPV 檢查,確認是否完全清除病灶。
不過,周宗翰醫師提醒,手術雖能去除病變組織,卻無法根治體內導致病變的體質失衡。例如容易感染病毒、免疫力低落、情緒緊繃、睡眠不佳等,都可能使病變在數年後再次出現。
中醫認為,這類病變與「濕熱內蘊」、「肝氣鬱結」、「氣血失調」有關,也就是身體的排毒與調節功能出現問題,導致局部循環不良、免疫力下降。因此,中醫治療著重從整體出發,藉由調理臟腑機能、提升正氣,達到改善體質、降低復發的目的。
手術前後的中醫調養關鍵:穩定體質、加速修復
周宗翰醫師說明,手術前的調理重點是讓身體進入平衡狀態,降低手術風險。許多患者在得知需手術後會出現焦慮、失眠、白帶增加或口苦等反應,此時可透過中醫協助穩定情緒、清理體內濕熱、提升免疫力。
手術後兩週為身體修復關鍵期,患者常出現體力虛弱、臉色蒼白、容易疲倦,甚至月經延後或週期不規則。此時中醫可從補氣養血、促進組織修復、調整荷爾蒙等方向調理,幫助身體恢復元氣。
術後一至三個月則是鞏固與預防復發的重要階段。可搭配飲食調整、規律作息與適當運動,維持免疫與內分泌穩定。周宗翰醫師特別強調「固本培元」的重要性,不僅能增強體力與情緒穩定,還能減少復發機會。
若術後仍有白帶多、容易感冒、腰痠或頭暈等情形,也建議及早尋求中醫協助,進一步調整體質。
針灸與茶飲輔助:幫助循環順暢、穩定內分泌
配合針灸或藥膳茶飲,可協助改善氣血運行、促進代謝與內分泌平衡。以下為周宗翰醫師推薦的兩款茶飲:
- 黃耆紅棗補氣茶
功效:補氣養血、促進組織修復、增強免疫力。
適用:術後氣虛倦怠、臉色蒼白者。
材料:黃耆 10g、紅棗 5 枚(去核)、枸杞 10g。
作法:將藥材洗淨後放入鍋中,加水 800ml,煮沸後轉小火煮 15 分鐘,濾渣取湯分 2-3 次溫飲。 - 當歸生薑暖宮茶
功效:溫經活血、促進子宮修復、改善術後宮寒與血液循環。
適用:體質偏寒、下腹隱痛或怕冷者。
材料:當歸 6g、生薑 3 片、紅糖適量。
作法:將藥材放入 500ml 水中,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 10 分鐘,可依口味加紅糖調味,溫熱飲用。
早期發現與調理 降低子宮頸癌風險
周宗翰醫師提醒,女性在進入更年期前後,更應重視子宮頸健康。子宮頸癌前病變並不可怕,只要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加上中西整合調理,不僅能清除病灶,還能強化身體防禦力,建立更長遠的健康基礎。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47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