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吳小妹活潑好動,看到人多會依偎在爸爸身旁撒嬌,乍看之下與一般孩子並無不同。誰又能想到,她在出生當晚就因先天性心臟病需緊急開刀,隨後在加護病房住了7、8個月,期間歷經兩次開胸手術、在不到1毫米的血管裝上支架,還一度需置放葉克膜。如今11歲的她,身上已植入8支支架,仍堅強地與疾病共存,吳爸爸非常感謝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多年的照護,更感慨表示:「醫生都不放棄,我們做為她的爸爸媽媽,更不會放棄。」
吳小妹罹「法洛氏四重症」治療11載 兒科醫分享心路歷程
被患者親切稱為「阿泰醫師」的臺大兒醫小兒部林銘泰副主任表示,吳小妹罹患的是先天性心臟病「法洛氏四重症」,在出生當日下午就被緊急轉送至臺大兒醫,一路治療至今,幾乎每年暑假都要進開刀房報到。
過去吳小妹使用的傳統支架屬於不可吸收材質,隨著孩子成長,醫師必須將舊支架取出,再重新植入新支架。在一次國際醫學會議中,林銘泰副主任得知已有可吸收的新型支架,但尚未引進台灣、也沒有相關醫材許可證。他主動協助申請,一步步完成繁複的程序,終於讓醫材順利輸入國內,手術也在去(2024)年完成。
採訪過程中,林銘泰副主任不時看向一旁正在好奇研究講台麥克風的吳小妹,笑說:「她在診間也常這樣,有時要靠爸爸hold住她。」手術前,他告知吳爸爸,吳小妹將成為全台首位接受可吸收鐵質支架治療的病童,「我很明白跟他說,往後的追蹤她可能都是台灣的第一個病人,雖然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但是我會陪著你們一起向前,也感謝吳爸爸相信我。」
臺大兒醫短片記錄兒科日常 「盼尋回初心」延續希望
臺大醫院兒童醫院推出兒科醫療短片《只有兒科才有的風景》,以「盼尋回初心」為主題,邀請多位兒科醫師分享從醫經驗,同時呈現新生兒、重症治療等臨床日常,記錄下醫師與病童家庭的互動,並於日前透過記者會正式發布完整影片。
臺大醫院何奕倫副院長表示,醫療人力挑戰日益嚴峻,而兒科醫師與護理團隊持續以熱情與堅持,陪伴孩子與家庭走過生命中的艱難時刻,「這份精神正是醫院珍貴的資產,兒科照顧的不只是孩子,而是一段生命、一個家庭的希望。」
醫學生有興趣卻因少子化受阻 臺大兒醫盼社會重新認識兒科價值
少子化意味著兒童人口逐年下降,容易直觀聯想到兒科可能面臨患者減少,也影響年輕醫師的職涯規劃。談到拍攝影片的動機,臺大兒醫李旺祚院長說,自己常遇到醫學生喜歡兒科的氛圍、病童也都很可愛,一問未來有沒有興趣加入,得到的答案多半是「父母不建議」,且父母多數非醫療人員,因看到少子化現象而勸阻。發布影片主要不是為了招募醫師,而是希望能讓社會重新認識兒科的角色和價值。
李旺祚院長也分享照護罕病童嫩嫩的心路歷程,「很多家長要求的並不多,孩子狀況能進步兩三成,對他們而言都是很大的幫助,家長的回饋就是讓我繼續在這裡工作的理由。」兒科醫師重在「精」,他表示,今年也招募到不少優秀的年輕住院醫師,對兒科都抱持很高的熱忱,後續也將對外進行二招補齊人力。
拓展兒科醫療留才 臺大兒醫院長:要讓年輕醫師看到希望
少子化是兒科的危機嗎?李旺祚院長表示,即使是少子化、新生兒人數下降,台灣在兒科醫療投入的資源仍不及日韓,還有許多可發展的空間。他舉例,過去氣喘病童常在病況嚴重才接受治療,現在有機會透過普及衛教和早期發現等防治措施,降低氣喘盛行率和健保支出。
李旺祚院長也呼籲成立國家級的兒童健康研究中心,進行尖端兒科醫療的研發,同時推廣兒童的預防醫學。目前臺大醫院也配合「健康台灣」目標啟動「深耕計畫」,希望建立全國性的兒童醫療網,整合並提高醫療資源的運用效率。針對年輕醫師「直美現象」,也就是醫學生畢業後僅完成一般醫學訓練(PGY) ,或尚未完成就直接進入醫美行業,不經過專科醫師訓練,他認為不應選擇批評,而是要在兒科醫療創造更多「可以走」的道路,讓年輕醫師看到希望,就有更多人能投入兒童醫療領域。
《只有兒科才有的風景》影音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aTlCS5Y8k
【延伸閱讀】
2歲孫吃「阿公沒吃完的藥」全身起疹住院 兒科醫籲抗生素別亂用
成人藥減半就是兒童劑量?專家揭「3大錯誤觀念」恐釀嚴重副作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72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