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品觀點
貓咪真的「自己會照顧自己」嗎?很多新手飼主以為只要準備飼料、貓砂就好,其他都不用擔心,但事實上這些迷思往往才是疾病的開端,養貓不是放養,而是需要長期的照顧與營養守護。 今天特別邀請獸醫師余騰瑋醫師,帶你釐清「破解常見養貓迷思 × 臨床風險」,再由營養師補充「營養守護 × 環境平衡」,讓你真正理解什麼才是養貓的長久之道。
貓咪真的「自己會照顧自己」嗎?很多新手飼主以為只要準備飼料、貓砂就好,其他都不用擔心,但事實上這些迷思往往才是疾病的開端,養貓不是放養,而是需要長期的照顧與營養守護。
今天特別邀請獸醫師余騰瑋醫師,帶你釐清「破解常見養貓迷思 × 臨床風險」,再由營養師補充「營養守護 × 環境平衡」,讓你真正理解什麼才是養貓的長久之道。
理解貓咪專屬需求:
專性肉食必須依賴肉類中的胺基酸(特別是牛磺酸)維持心臟與視力功能
需特別補充水分若只吃乾飼料 極容易水分不足
獨立性格 但仍需陪伴冷淡外表下 仍需要互動與安全感
對環境敏感若處於吵亂環境 易產生焦慮問題
所以~養貓真的不是只有「放食物」而已,要真正理解牠們的需求,才能守護健康與幸福。
破解常見養貓迷思:
牛奶能補水:多數貓乳糖不耐 導致腹瀉反而更缺水
生食更天然:易有寄生蟲與病菌 增加感染風險
只吃乾飼料:易導致缺水 增加腎臟、泌尿道負擔
魚當主食最健康:礦物質失衡 易有結石與甲狀腺問題
這些迷思如果不被釐清,貓咪看似沒事,卻可能在默默累積風險。
臨床常見疾病風險:
泌尿道疾病
結石、膀胱炎、下泌尿道症候群 好發於公貓與水分不足的環境
症狀:頻尿、血尿、在貓砂外亂尿
慢性腎臟病
貓咪平均壽命延長 但腎臟退化常在 7 歲後出現
初期症狀不明顯 往往拖到末期才被發現
遺傳性心肌病
部分品種(如緬因貓、布偶、英短)遺傳基因
造成心臟肌肉肥厚 需定期超音波追蹤
營養不均與自製飲食
沒有添加牛磺酸 → 心臟擴張、失明
缺乏維生素 A → 視網膜病變
長期餵食單一罐頭或人類食物 → 電解質失衡、肝胰腸問題
做對這些事,就能大幅降低疾病風險,也讓貓咪過得更快樂自在,要當合格貓奴,光是知道迷思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落實在日常照顧裡。
這樣做邁向合格貓奴:
每日補充足夠水分:每日飲水用體重計算為40-60ml/kg
例如:3kg一天需要的水為120-180ml
補充牛磺酸:選擇添加牛磺酸飼料或罐頭 保護心臟與視力
補充抗氧化物:EPA、DHA、維生素E,延緩老化、抗發炎
腸道菌相:益生菌+膳食纖維 強化免疫、守護腸道
乾糧+濕食並用:同時補水也維持牙齒清潔
多水源設計:流動飲水器、分散水點 提升飲水意願
隨齡調整飲食:不同年齡的營養需求不同 需要對應配方
環境互動:提供跳台、抓板、藏身處 減少焦慮與異常行為
自我檢核:
⁃ 我的貓咪每天有固定喝水與濕食嗎?
⁃ 是否只吃單一飼料或不均衡飲食?
⁃ 我是否了解牠的品種可能的遺傳疾病?
⁃ 家中是否有危險植物或清潔用品?
⁃ 是否安排定期健檢(血液、腎功能、心臟超音波)?
⁃ 是否提供互動與安全空間,避免孤獨焦慮?
營養師小提醒:
養貓不是陪伴一年兩年,而是長達十幾年以上的責任,每一個被忽略的小細節,可能成為貓咪日後的重大疾病,營養管理與環境照護,決定了貓咪能陪伴我們多久、陪伴得多健康,從今天開始,讓我們用正確的方式養貓,給牠一個健康、快樂的貓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