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品觀點
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乳癌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且以每年5%至8%的比例持續攀升。更令人憂心的是,台灣晚期乳癌比例高達9%至10%,幾乎是歐美國家的兩倍。專家分析,主因包括民眾對初期症狀警覺性不足,以及部分早期患者未獲完整治療。
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乳癌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且以每年5%至8%的比例持續攀升。更令人憂心的是,台灣晚期乳癌比例高達9%至10%,幾乎是歐美國家的兩倍。專家分析,主因包括民眾對初期症狀警覺性不足,以及部分早期患者未獲完整治療。
針對最常見的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部分患者可能對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指出,近年研究發現,這種抗藥性實際上是由癌細胞中特定基因變異所致。隨著精準醫療發展,目前已有針對BRCA1/2、PIK3CA、AKT、PTEN等多種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為患者帶來更多治療契機。
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醫師能檢測多種基因突變,並依據結果評估是否適合使用相應的標靶治療。人體試驗數據顯示,這些標靶藥物有望降低患者復發或疾病惡化風險,且副作用型態與傳統化療不同,有助於維持生活品質。
然而,精準醫療的發展也帶來溝通挑戰。為此,乳房醫學會計劃廣邀各醫院醫師共同研討更有效的溝通策略,並結合創新科技如聊天機器人,提升醫病溝通效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更於今年8月成立「基因諮詢門診」,協助患者了解基因檢測意義及治療選擇。
除了新藥研發,完整治療的落實同樣關鍵。為實現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的國家目標,健保署近年積極加速新藥給付,期能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乳房醫學會也正與健保署合作,研議建立醫院照護品質的量化指標,以確保乳癌治療全程落實。
專家強調,及早發現是治療關鍵。國健署宣布自2025年1月起,公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年齡將擴大至40~74歲。建議女性定期接受篩檢,避開生理期前後的乳房腫脹期,並注意當日檢查注意事項。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習慣也與乳癌風險息息相關。研究顯示,過度攝取碳水化合物可能提高67%罹患乳癌風險。專家提醒,不僅糕餅類食品含高碳水,某些水果如香蕉、葡萄、荔枝等也屬高碳水果類,應適量攝取。此外,肥胖、缺乏運動、高糖高脂飲食及環境荷爾蒙暴露都可能增加罹癌風險。
面對乳癌,及早發現、積極治療至關重要。醫界呼籲民眾重視定期篩檢,同時提醒患者應與醫師密切配合,共同擬定個人化治療策略,而非輕信偏方或未經證實的補品。隨著精準醫療不斷進步,相信未來能為更多乳癌患者帶來治癒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