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潮健康
迎接10月「國際乳癌防治月」,乳癌篩檢也首度迎來百萬人次佳績,創下歷史新高,其中超過25%為40-44歲及70-74歲新納入族群。《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2025刊載的研究顯示,定期乳癌篩檢可望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進而降低乳癌死亡率達41%,醫界呼籲大眾提高乳房健康意識,增加篩檢可及性和參與率,共同守護健康。
迎接10月「國際乳癌防治月」,乳癌篩檢也首度迎來百萬人次佳績,創下歷史新高,其中超過25%為40-44歲及70-74歲新納入族群。《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2025刊載的研究顯示,定期乳癌篩檢可望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進而降低乳癌死亡率達41%,醫界呼籲大眾提高乳房健康意識,增加篩檢可及性和參與率,共同守護健康。
為延續此成果並響應WHO「全球乳癌倡議」(GBCI),台灣乳房醫學會攜手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癌症希望基金會、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及社團法人高雄市乳癌衛教學會共同舉辦「齊心協力,終結乳癌 台灣乳癌倡議行動芻議」(Taiwan Breast Cancer Action Initiative, TBCAI)」媒體工作坊,強調唯有提升女性乳房健康意識,並讓「早篩與早治」對齊國際標準,才能有效逆轉死亡曲線。

台灣乳癌死亡率遲遲未降 平均每天8人病逝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死亡率高居女性十大癌症第二。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及112年死因統計,111年有17,366位婦女罹患乳癌,112年有2,972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8.1位婦女死於乳癌,已成婦女健康的嚴峻警訊。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醫師指出,國內乳癌發生率在過去20年間成長,但整體乳癌死亡率卻未如歐美先進國家般下降, 凸顯台灣在「早期篩檢」與「完整治療」仍有進步空間。為逐步達成目標,「台灣乳癌倡議行動」擬參照WHO全球乳癌倡議,目標設定在2040年前,逐年降低2.5%乳癌死亡率,並聚焦三大具體行動:
1. 提升健康意識與篩檢成效:篩檢率從現行40%提升至60%。
2. 確保早期診斷與完整治療:80%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完整藥物治療。
3. 落實醫療平權與癌友支持:建立全面性支持系統,確保患者都能獲得優質照護。
近4成女性一生未檢 乳癌防治關鍵:不只早篩更要早治!
陳芳銘醫師直言,要達成「早篩、早治」目標,目前面臨的最大瓶頸是乳癌篩檢率仍偏低,儘管已從40%提升至46%,但相較歐美的80%、日韓的60%仍相距甚遠,而這背後最核心的原因在於「女性乳房健康意識不足」,許多女性認為自己還年輕、乳癌不會找上自己,甚至有3至4成一生當中從未篩檢。
篩出早期乳癌是第一步,能否有效「早治」更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2005年研究顯示,結合「早期篩檢」並在確診後給予「有效治療」,可顯著降低3成乳癌死亡率;《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2024年研究也稱,美國乳癌死亡率在過去40多年間大幅降低58%,其中,早期與晚期治療的進步合計貢獻逾7成降幅,而篩檢則貢獻逾2成。

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黃其晟醫師指出,學會依患者戶籍地製作的「乳癌地圖」顯示,死亡率確實存在差距,參考國際經驗建立「GBCI指標管理儀表板」,以系統性數據追蹤各縣市成效,有助找出問題、縮小差距,讓所有病患都能獲得最高品質的照護。

每5名乳癌患者就有1人復發!醫界籲:健保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刻不容緩
國內乳癌患者約6成屬「荷爾蒙陽性乳癌」,目前在治療給付上仍與國際指引存在時效上落差。最新國際研究顯示,即使是第2期無淋巴轉移者,每5人有1人會在20年內復發,有淋巴轉移者復發機率更高,凸顯早期乳癌須接受適當、持續且完整的治療,才能有效降低復發及死亡風險。而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醫師分享自身經歷道,早年醫界認為,荷爾蒙陽性乳癌是相對輕微的癌別,尤其第2期無淋巴轉移者,僅需完成5年術後輔助性治療即「畢業」,但她卻在第7年復發。
陳芳銘醫師指出,隨愈來愈多醫學實證出爐,最新國際指引已建議將過去僅適用第3期高風險患者的術後「抗荷爾蒙藥物+CDK4/6抑制劑」輔助治療,擴及至第2期患者,以降低20年內的復發風險,期待用藥給付能加快與國際接軌的速度,加速落實早篩目標。台灣乳房醫學會副秘書長賴峻毅醫師認為,健保雖積極接軌國際指引,但針對早期及晚期乳癌,仍有約4至5成建議治療項目尚未納入給付或有所設限。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近年台灣癌症治療面臨等待新藥健保給付的時間 長、給付限縮等問題,而新藥需自費,價格高昂,即使治療成效好,癌友也常因為高額藥費被迫放棄治療。為了減少患者因經濟因素無法及時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近年積極推動 「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期待在健保評估給付的治療空窗期,癌症新藥基金可扮演銜接角色。
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基金會推「三階段五關懷」照護模式
國健署長沈靜芬表示,今年起已將公費乳癌篩檢放寬至40-75歲婦女,更補助年輕癌友凍卵,緩解年輕病友的生育壓力,呼籲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定期篩檢。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隨著醫療進步,乳癌存活率持續提升,癌友更要「活 得久、活得好」。基金會持續推動癌友生活品質提升相關計畫,也推出乳癌相關衛教手冊、數位工具等,其中「乳癌攻略」LINE Chatbot可協助初診斷病友了解治療選擇、強化醫病溝通與自我照護力。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則分享基金會持續推動的癌友「三階段五關懷APPLE關懷照護模式」,希望未來能在不同階段,給予癌友不同的建議與支持:
三個階段:新診斷乳癌期>正接受治療期>治療後追蹤期
五關懷:接觸(Approach)、探詢(Probe)、介紹(Present)、傾聽(Listen)、持續(Enduring)
台灣乳房醫學會更將號召千位醫學會成員與全台醫護人員推出「乳此平安」御守,強化 「早篩、篩早」(早期篩檢、篩出早期)的觀念。陳芳銘醫師強調,唯有民眾建立正確觀念, 搭配「有藥用(政府接軌國際)、要用藥(病友正確觀念)」的行動,才能讓擴大篩檢、治療接軌國際發揮最大綜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