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潮健康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13年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多達5項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隨著科技與醫學的進步,心臟支架在近20年間成為非常普遍的心血管疾病治療方式,但其侵入性手術特性與術後長期服藥需求,也讓患者需慎重評估。
為什麼要裝心臟支架?治療冠狀動脈疾病
心血管隨著年齡增長與一些危險因子的暴露(如: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等),會出現粥狀動脈硬化等冠狀動脈疾病,導致心臟氧氣供應不足,進而引發缺氧、胸悶、胸痛等症狀。嚴重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心肌梗塞及死亡。醫師診斷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後,除了藥物治療外,也會依據病情嚴重程度考慮進行心導管檢查,以評估是否需要裝心臟支架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心臟支架做法是透過在動脈放置導管、支架,以撐開血管,避免血管變狹窄。種類分為三種:金屬、塗藥、可吸收式,醫師會依據患者的病情,例如血管的彎曲程度、狹窄位置、年齡及經濟等因素來評估適合患者的選擇。此外,心臟支架對於身體來說是外來物,因此也會有容易吸附血小板而導致栓塞的問題,術後也需要配合追蹤及服用抗凝血藥物。
心臟支架種類介紹:3種心臟支架一次比較
心臟支架主要分為三類:
• 金屬支架:最傳統的裸金屬支架,健保全額給付,支撐力強,但血管再狹窄風險可能率較高,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 塗藥支架:某些研究報告指出在金屬支架上塗藥物,能降低再狹窄率至3~8%,同樣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由可被人體吸收的高分子聚合物製成,支架可能在3年內逐漸分解,降低血管長期負擔,但需全額自費且支撐性稍弱。
心血管療程的全新選擇:EECP體外反搏治療

正欣診所心臟專科醫師團隊表示每種支架都有其優缺點,會依患者血管狀況、年齡及經濟條件,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即便裝置支架,其他血管仍可能因動脈硬化而狹窄,術後持續追蹤與藥物控制仍不可或缺。
心血管問題除了支架外,也可以嘗試非侵入性的心血管療程新選擇——EECP體外反搏!以氣囊加壓協助心臟血液循環,屬於非侵入式、不用住院,無論是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健康族群作為日常的心血管保養,正欣診所提供專業心血管檢測及個人化療程規劃,歡迎民眾預約諮詢,守護您的心血管健康。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資訊與產品特性介紹,非作為醫療診斷或替代治療依據。產品效果視個人體質與使用習慣而異,若有持續困擾,建議諮詢專業醫療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