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明明自認是個體貼的伴侶,卻常常發生爭吵,或搞不懂為什麼另一半總是突然對自己不耐煩?其實許多時候並非兩個人不夠相愛,而是一連串看似無心的舉動,讓伴侶感受到被忽略。Mark Travers心理師於《富比世》(Forbes)撰文指出,伴侶間常見的三種「不體貼行為」,容易在當事人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讓彼此的感情漸漸受到傷害。
心理師:起衝突別再「一味推卸責任」 應先檢視自身行為
在親密關係裡,雙方若能承擔責任、誠實檢視自己的行為,感情就有機會更穩固,但有些人卻習慣在發生衝突時,立刻進入「防禦模式」,將問題全推到對方身上。
Travers心理師舉例,一個人原本和伴侶約好一起吃晚餐,剛好偶遇朋友,一整晚跟他聊個不停,當伴侶表達失落時卻反駁:「這有什麼大不了?你太小題大作了!我們可以改天再出去。」這樣把問題歸咎給對方,其實也等於在逃避責任。
Travers心理師引用2022年一項心理學研究指出,情緒調節能力較差的人,更容易在不安或尷尬時,下意識將錯誤推給他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他建議,在回應伴侶的指責前,應先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有疏忽;如果有,直接承認並道歉,反而能讓伴侶感受到誠意,也有利於關係的發展。
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雙重標準」成愛情的隱形殺手
另一種常見的不體貼,是在感情中出現「雙重標準」。Travers心理師說明,當一個人要求伴侶改變行為,而自己卻理所當然地保持現狀,很多人心裡會想:「如果他真的愛我,就會願意改變」,但同時卻抱持著「我就是這樣,他得接受」的態度,就容易造成對方感到心理不平衡,進而產生摩擦。
Travers心理師引述2024年的研究指出,當一方認定自己的伴侶非常忠誠時,個性較不隨和的人反而容易自私行事,因為他們覺得對方不會離開;相反地,個性隨和的人更有可能表現得無私。他提醒,想避免這種惡性循環,不妨常常自問:「我對伴侶公平嗎?」「我是不是對自己寬容、卻對伴侶苛刻?」面對自身的這些行為雖然困難又容易令人不適,但正是這些改變,才是讓兩人處在平等地位,使關係更加持久的關鍵。
被指責先回擊「口氣太差」?先解決問題 別批評對方情緒!
還有一些人習慣在起爭執時,過度關注伴侶的情緒反應,而忽略背後的真正問題。Travers心理師舉例,當對方抱怨自己做了某件事讓他很受傷時,有些人卻只看到伴侶「太激動」、「口氣不好」,而回擊:「你反應太誇張了!」結果爭吵的焦點從事件本身,變成批評對方的情緒表達方式,問題也就更難解決。
Travers心理師提到,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感情滿意度與「負面互動的頻率」有高度相關,比起增加讚美或甜言蜜語,減少爭吵、批評與指責更有機會提升幸福感。因此,當對方的表達方式不符合自己的習慣時,他建議,先不要過度關注對方的情緒,而是要思考:「他在意的真正問題是什麼?」、「如果我是他,會有什麼感受?」帶著同理心傾聽,才能避免誤解,也更能看見彼此的需要。
【延伸閱讀】
小孩生氣動手別再只說「怎麼可以打人」 心理師授5招接住孩子情緒!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36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