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桃園電子報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化學治療必須長時間待在醫院接受點滴,常常一住就是好幾天。然而,隨著醫療進步,癌症治療不再只有一種模式,現在有些病人甚至可以「背著藥」回家繼續治療,讓療程不中斷、生活也不必暫停。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一種外型像小奶瓶的裝置──「攜帶型化療藥物輸注幫浦」。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徐軒毅指出,「小奶瓶」其實是一種攜帶型化療幫浦。病人先在醫院接受初步藥物注射,之後醫師會將化療藥物接在人工血管上,透過這個小瓶子持續緩慢輸入體內。瓶身小巧,能放進腰包隨身攜帶,病人不必被病房限制,能一邊回家生活、一邊接受治療,療程約2至3天就能完成。
雖然回到家能減輕壓力,但居家治療仍需注意細節。部桃外科化療病房護理長林淑瑩提醒,洗澡時務必避免瓶子與導管碰水,導管與瓶身也要固定穩妥,避免拉扯或碰撞。隨著藥物持續輸入,瓶身會逐漸變扁,這是正常現象;若長時間沒有變化,或懷疑藥物滲漏,應立即戴上手套處理並盡速聯繫醫院。若出現發燒超過38度、呼吸困難、注射部位紅腫滲液,甚至突然無力或意識不清等狀況,則需馬上就醫。療程結束後,也必須回院由專業人員卸除瓶子與導管,千萬不可自行拆除,以免增加感染風險。
對病友而言,小奶瓶的價值不只是治療上的效率與安全,更是一種人性化的照護選擇。它讓癌症治療不再全然與醫院病床綁在一起,病人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繼續日常生活,甚至陪伴家人,提升整體生活品質。化療雖然辛苦,但透過這樣的創新裝置,病友能以更自在的方式完成療程,也能獲得更多自主與希望。「小奶瓶」看似可愛,卻肩負著守護病人健康的重要任務。只要好好遵循醫囑、細心照護,這個小幫手將成為癌症治療路上不可或缺的夥伴,陪伴病友走過療程、迎向康復。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化療不必綁病床!部桃醫:這利器助癌友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