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印尼(Indonesia)峇里島(Bali)長年被譽為熱帶天堂,但隨著觀光業爆炸性成長,這座島嶼正逐漸承受過度開發與觀光壓力的反噬。
根據《BBC》報導,加拿大旅客蕾(Zoe Rae)今年7月在YouTube上傳影片,描述自己初到峇里島時的落差感。她坦言原本因社群媒體上的美好畫面滿懷期待,卻發現現實截然不同:海灘堆滿垃圾、瀑布邊人潮大排長龍,甚至在餐桌旁就緊鄰壅塞道路與排放黑煙的機車。這樣的經驗讓她臨時改訂飛往杜拜(Dubai)的班機,放棄原本的度假行程。
所謂「期待與現實」的反差,如今成為社群平台熱門話題。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曾塑造峇里島的靈性想像,吸引數百萬遊客尋求心靈聖地,但現實迎接他們的卻是人潮、交通與無止境的建設噪音。今年旅遊人次可能突破700萬,較2014年的380萬幾乎倍增。
這股壓力在9月演變成悲劇。暴雨引發罕見洪水,奪走十多條人命。官員承認,廢棄物管理不善與無序的城市發展放大災情,雖然地方政府隨後宣布限制新建案,但外界普遍認為已為時過晚。
德國旅遊作家威廉斯(Gisela Williams)回憶,1990年代初訪峇里島時,這裡曾被描繪為自然與印度教文化交織的烏托邦,猴子、牛隻、古樹與火山都被視為神聖。而如今當地文化與景觀逐步被派對沙灘、豪華別墅與水療度假村取代。她直言,社群媒體讓人們只追逐「照片效果」,忽視了更深層的文化底蘊。
旅居當地的內容創作者瑪麗(Hollie Marie)在TikTok提醒,僅靠Instagram搜尋會得到扭曲印象。她指出,遊客大多擠在「打卡景點」,忽略北部的靜謐自然或潛水等活動,導致外界誤以為峇里島只是派對勝地。
對本地居民而言,這種抱怨帶有矛盾意味。研究人員維卡南達(I Made Vikannanda)形容,遊客本身就是交通壅塞的來源。22歲的辛蒂雅(Ni Kadek Sintya)則說,她曾能在蒼古(Canggu)的稻田邊享受寧靜,如今卻被咖啡廳與別墅取代,日常充斥堵車與喇叭聲「我覺得峇里島每天都在被侵蝕」。
隨著觀光潮不斷擴張,南部熱門景點一路向北延伸,蒼古與烏布(Ubud)迅速轉型為新興旅遊據點。時尚咖啡廳、健身房與共用辦公室沿著鄉村道路林立,但同時帶來文化流失與環境負擔。
當地社會對失序遊客的不滿也在升高。酒後騎車、聖地裸露與鬥毆事件頻傳;戰爭爆發後湧入的大批俄羅斯與烏克蘭人更加劇社區緊張,印尼國家緝毒局甚至警告犯罪問題惡化。
面對壓力,印尼政府已開始採取限制措施,包括禁止一次性塑膠、發布遊客行為準則,並派警力加強秩序維護。旅遊編輯瑪麗亞・肖倫巴格(Maria Shollenbarger)形容,峇里島如今已是「過度旅遊的縮影」,並呼籲旅客記住自身責任,以更尊重與永續的方式與目的地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