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危機未解!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釀死傷 李鴻源揭隱憂「恐再潰堤」

發布時間:2025/09/29 09:39:39
更新時間:2025/09/29 09:39:39
FaceBookCopyLine
危機未解!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釀死傷 李鴻源揭隱憂「恐再潰堤」

圖、文/周刊王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因強颱樺加沙外圍豪雨導致形成的堰塞湖,潰堤災情持續引發外界憂慮。專家警告,湖體雖已部分崩毀,但仍殘留上千萬噸水量,若再遇颱風或豪雨,恐爆發新一波洪水與土石流,對下游居民造成嚴重威脅。

花蓮光復鄉因23日洪水重創,橋樑斷裂、住家淹沒,災情慘烈,現場也湧入大批志工幫忙。專家再三提醒,馬太鞍堰塞湖危機遠未解除,下游居民仍須嚴陣以待。

前內政部長兼水利專家李鴻源28日指出,馬太鞍堰塞湖最初蓄水量高達6000萬噸,滿水位甚至可達9000萬噸,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卡在不穩定山體裡」。他直言,潰壩一旦發生,洪水將在短時間內傾瀉而下,橋樑與堤防勢必受創,對居民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李鴻源強調,台灣社會對潰壩災害缺乏認知,「潰壩的破壞力往往在瞬間爆發,下游居民根本來不及反應」。他透露,根據專業團隊的演算,最初政府僅預估需撤離600多人,但實際模擬結果顯示,受影響人數可能高達8000人。若要在短時間內完成疏散,地方消防與警力遠遠不足,必須由中央與國防部提前介入,動員兵力、車輛與船隻,才能應對大規模撤離需求。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則指出,雖然堰塞湖壩體部分已經被沖毀,水位較初期降低,但危險並未解除。上游地質鬆軟,仍可能隨降雨再次崩落,導致新一輪土石流。更大的挑戰是山區交通中斷,重型機具難以進入,當務之急只能加固河道與堤防,盡量控制洪水流向。

陳文山表示,目前堰塞湖已經出現局部潰堤跡象,「上游土石本來就鬆軟,高差又大,水一旦宣洩就可能帶走更多堆積體。」

李鴻源先前也警告,現場已出現「管湧現象」,也就是壩體滲水後小洞迅速擴大,最終導致全面潰壩。他直言:「剩下的1000多萬噸水,一旦全面宣洩,下游至市區僅有約40分鐘逃生時間。」

專家一致呼籲,花蓮縣政府與中央應立即啟動防災機制,包含兵力支援、避難場所規劃與民眾教育,不能再因政治考量延誤。李鴻源強調:「這不是口水戰的問題,而是數萬居民的生死安全。必須事先部署,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