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在許多家長眼中,教孩子凡事多說「請」與「謝謝」似乎是培養社交能力的基礎。然而,根據心理學研究與實際觀察發現,真正奠定孩子人際互動能力的根基,其實更早在家庭生活中便已展開,且深深植根於日常交流之中。
據《CNBC》報導,兒童情感安全領域的權威之一、親職教育專家勞達(Reem Raouda)曾研究超過200組親子關係,她指出,孩子如何學習表達與建立連結,關鍵往往在於觀察父母的行為模式。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生活於一個安全且情感真誠的環境,未來的人際關係將會出現顯著差異。
身兼母親的勞達透過研究與觀察整理出幾個核心原則,揭示那些最終養育出具備卓越社交能力孩子的父母,早在日常互動中便展現了不同之處。
1.他們公開談論感受和情緒
首先,這些父母會坦率談論情緒。他們會用語言將情感具體化,並示範如何調節,例如說:「我很失望今天不能去,但我會深呼吸,明天再試一次。」這種即時示範讓孩子學會將情緒化為言語,而不是爆發。
2.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同理心
其次,他們在生活細節中展現同理心。當父母提醒孩子「她手上東西很多,我們幫她開門吧」,此舉比起任何大道理,都更能塑造孩子對他人的體貼與敏銳度。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會逐漸成為孩子一生的行為藍圖。
3.他們培養孩子真正的自信
在培養自信方面,勞達指出,真正的自信來自於被如實接納,以及有機會嘗試與失敗。無論是讓孩子參加球隊徵選,或是允許他們自己倒牛奶,即使會灑出來,傳達的訊息都是「我相信你」。當父母再補上一句「我喜歡你不斷嘗試的態度」,孩子便能在愛與信任中感受到自我價值,而非追求完美。
4.他們教導人們如何在衝突後解決問題
面對衝突,這些父母重視的是修復。勞達分析,他們會引導孩子說出或做出一些能彌補的行為,例如提醒:「你讓妹妹傷心了,我們想一想要怎麼補救。」這種教導會讓孩子學習到,矛盾不會摧毀關係,反而透過修復能讓彼此的連結更牢固。
5.他們認同孩子的感受
同樣重要的是,父母願意肯定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輕描淡寫地帶過。當孩子說「朋友不想跟我玩」時,比起回應「別在意,不重要」,詢問孩子「那聽起來很難受,你想多跟我說一點嗎?」更能建立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而這正是社交能力的基礎。
6.他們幫助孩子辨識社交線索
此外,優秀的父母還會幫助孩子觀察社交線索,例如提醒:「你有注意到他聲音變小了嗎?他可能有點害羞。」這些細膩的點撥,會逐步培養出情緒敏銳度與人際智慧。
7.他們不會急於為孩子解決每一個衝突
在衝突情境中,這些父母不會急於介入解決,而是給孩子空間去練習。勞達舉例:「如果需要幫忙,我在這裡,但我想你們可以自己解決。」這種信任能讓孩子學會妥協與協商,並逐漸建立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
8.他們將錯誤視為學習的機會
在面對錯誤時,他們把失誤視為成長的契機,而不是羞辱的理由。當孩子打翻果汁,父母若平靜地說:「灑出來了,我們拿毛巾一起擦乾淨吧。」孩子就能在沒有羞愧的氛圍中理解責任與補救。這樣成長的孩子,面對未來挑戰時更有韌性,也能更富同理心地對待他人。
9.他們傾聽的時間比說教的時間更多
最後,這些父母傾聽多於說教。勞達指出,他們會放下手邊事物,注視孩子,專注傾聽,並回應「你能再多告訴我一些嗎?」這樣的姿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聲音值得被聆聽。當他們把這種態度帶入友誼與人際關係時,會成為讓他人感到安心的人。
在今日這個社交能力日益重要的世界裡,孩子的社交根基來自於情感安全與真誠連結。勞達強調,若父母能在早期生活中實踐這些互動,孩子將成長為有同理心、能真誠面對關係的成年人,並在現實世界的社交場域中更游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