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3分鐘看懂「堰塞湖溢流過程」 馬太鞍溪監測全紀錄一次看

發布時間:2025/09/25 09:39:20
更新時間:2025/09/25 10:02:28
FaceBookCopyLine
3分鐘看懂「堰塞湖溢流過程」 馬太鞍溪監測全紀錄一次看

圖、文/周刊王

受「樺加沙」颱風帶來的豪雨影響,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下午發生溢流,重創光復鄉。對此,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公布一段3分鐘影片,說明馬太鞍溪堰塞湖的狀況,以及為何不能先使用工程手段破壞壩體或引流的原因。

受「樺加沙」颱風帶來的豪雨影響,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下午發生溢流,重創光復鄉。對此,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公布一段3分鐘影片,說明馬太鞍溪堰塞湖的狀況,以及為何不能先使用工程手段破壞壩體或引流的原因。

林保署在臉書公布一段影片,並說明表示,該堰塞湖如同一個土砂堆積而成的臉盆,原先裝了9100萬噸水,水滿之後開始向外溢流,並帶走堆積在盆邊的土砂,因此盆緣會出現破口並逐漸下切與沖刷。

林保署說,由於造成堰塞湖的堆積土方達2億立方公尺,向前延伸堆積起長達2300公尺的壩體,經過穩定度公式計算,在水滿外溢前,暫時沒有立即潰壩風險,但一旦溢流,則壩體會遭水流沖刷而有加速破壞的風險。因此設定自然溢流、颱風或大豪雨導致溢流、5弱以上地震、管湧等可能造成壩體破壞的情境,研擬警戒與提醒疏散機制。

至於為何不先使用工程手段破壞壩體或引流,林保署說明,堰塞湖位處偏遠山區的深谷,無路可及,沒有可供人員步行的路徑,無法運送工程重機具,就連相關工作人員都是由空勤總隊直升機接運,才能搶時間在壩體安裝水位監測儀器,加上堰塞湖邊坡仍持續有土石崩塌。

林保署進一步說明,經過專家推估,即使不再有颱風或豪大雨,僅以日常雨量估算,堰塞湖也會在10月初發生自然溢流,在溢流前的短短2個月期間,不論是技術或時效上,以工程手段改變堰塞湖都不可行,只能在溢流前先協調執行下游疏濬、河床堤岸缺口與補強馬太鞍橋墩。

東華大學強韌台灣防災研究團隊也整理出監測堰塞湖的紀錄。7月21至26日形成跡象與初步偵測;26至31日發現堰塞湖後成立應變小組,啟動空勘、航測建模與初評。

8月1至7日完成量體估算與DBI=1.8(相對穩定)判定,並規劃下游預警與疏散方案雛形;7至12日與地方研商,進行專家會議與預防性疏散;12至14日「楊柳」颱風前後啟動預防性疏散與跨機關研判,颱風過境後研判壩體暫穩,持續即時監測與整備。

8月18至20日空勤協助壩頂裝設水位計,提高回傳頻率與判讀精度,同步公開監測面板與跨單位共享數據以支撐預警決策;27日農業部成立專案小組,第1次會議要求於10月初可能溢流前,加速清淤、補強橋梁保護,並精進監測與對外溝通。

9月3日東華大學防災團隊參考陽明交大防災研究團隊的分析結果,製作第一版村里避難疏散圖及GIS監測紀實故事地圖;16日執行光復、萬榮、鳳林警戒區「細胞廣播(CBS)測試警訊」,會後回饋部分區域收訊不佳,NCC建議擴大基地台框選範圍至河道兩岸約5公里,並建立保全戶精準電話通報機制以補強。

9月17日馬太鞍溪疏散撤離因應對策研擬及推動研討會;19日更新馬太鞍溪潰壩影響範圍,專家共識將「最可能情境」由極端潰壩改為「晴天溢流、下切約50公尺」之沖刷型事件;20日東華大學防災團隊製作第二版村里避難疏散圖;21日台大防災團隊評估,潰壩溢淹影響範圍將比先前預估更嚴重;22日因應「樺加沙」颱風造成的豪雨,啟動預防性疏散;23日下午發生壩頂溢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