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孩子只是單純「好動」或「不聽話」?別再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存有錯誤觀念。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嵩濤強調, ADHD其實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腦部的功能,在台灣約有9%的兒童受到影響,但僅有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更僅約1%,意味著許多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受阻。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孩子只是單純「好動」或「不聽話」?別再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存有錯誤觀念。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嵩濤強調, ADHD其實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腦部的功能,在台灣約有9%的兒童受到影響,但僅有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更僅約1%,意味著許多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受阻。
今年小學二年級的小明,就常因為上課坐不住、專注力不足,被老師批評、同學排斥,回到家中更常與父母爭吵,甚至情緒失控,一發脾氣就是撕掉作業、摔東西,直到經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與家長行為策略的介入後,才逐漸能專心完成課業,課業成績進步,也交到了朋友,重新建立自信心。
李嵩濤說,小明是典型的例子,ADHD在兒童期的表現,常見包括:無法維持專注、沒在聽人說話、拖拖拉拉無法完成、弄丟東西忘記事情、逃避功課作業、容易分心做白日夢;到了青春期,則常見:無法承受挫折、社交技能缺乏、課業表現不佳、無法解決問題、情緒困擾、容易與他人衝突等。
李嵩濤指出,但不少家長只以為小孩只是活潑一點,真的有生病嗎?不專心而已,會有什麼困擾?輕忽影響,事實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到青春期至成年期,約有7成會合併其他精神科疾病。
李嵩濤強調,帶孩子前來就診並不是否定能力,而是希望透過完整評估與理解,讓孩子少一些困難,多一些成功,開始相信自己也能辦得到。尤其,許多家長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吃藥會不會上癮」,其實臨床上常用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如利他能、專思達等),在醫師處方的劑量下並不會造成依賴或成癮,相反地,規律治療能改善孩子的專注力與情緒控制,還能降低他們未來抽菸、飲酒或濫用毒品的風險。
藥物的作用就像「替孩子的大腦戴上一副眼鏡」,李嵩濤形容,是幫助孩子把外界訊息看得更清楚、更有條理,可以讓孩子把專注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研究顯示,藥物治療的有效率可達八至九成,若再搭配行為治療,效果更佳,能顯著提升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品質。
除了藥物,家長的角色也至關重要,醫師建議,也可透過集點獎勵制度、冷靜區(Time-out)、正向讚美等親職教育方式,能協助孩子累積正向經驗,改善親子互動。學校與社會資源亦是關鍵,包含老師調整教學的策略、必要時進行特教鑑定、輔導老師支持,以及必要時的社政與兒少保護合作,才能形成完整的支持網絡。
李嵩濤說,ADHD孩子的治療,是醫學、教育、家庭與社會的合奏,目前醫院都可以提供完整的治療策略,從醫療評估診斷,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到家長親職教育、乃至學校輔導,當社會能共同理解並給予支持,孩子的人生就能從雜亂無章,轉變為有旋律、有節奏的成長之歌,大眾應破除「長大就會好」或「只是教養問題」的迷思,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2成「黃斑部皺褶」開刀後視力一樣差 領先全球!北榮首度破解元凶
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連20年超日、韓! 致死率高遺傳疾病篩檢率雪崩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