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腸病毒又害新生兒喪命!疾管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北部未滿月男嬰,出生後第7天出現低體溫至急診就醫,被發現有黃疸、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及代謝性酸中毒等疑似敗血症徵候,收治加護病房治療,但症狀未改善,次日即不幸死亡,通報檢驗後確認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疾管署警告,10月上旬恐進入腸病毒流行期。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腸病毒又害新生兒喪命!疾管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北部未滿月男嬰,出生後第7天出現低體溫至急診就醫,被發現有黃疸、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及代謝性酸中毒等疑似敗血症徵候,收治加護病房治療,但症狀未改善,次日即不幸死亡,通報檢驗後確認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疾管署警告,10月上旬恐進入腸病毒流行期。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近期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呈緩升趨勢,上週國內門、急診就診人次共計8313人次,較前一週的7786人次上升6.8%;且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伊科病毒11型及克沙奇A6型。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目前腸病毒已呈現上升趨勢,儘管還沒有達到流行閾值,還沒有正式進入流行期,但已有部分縣市達到當地閾值的八成以上,包括桃園、新竹、嘉義、台東、屏東等,加上已經開學,疾管署評估傳染風險增高,且可能在十月上旬健保門、急診就診人次就會超過流行閾值,正式突破每週1.1萬人次,正式進入流行期。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說,近期伊科病毒11型仍持續於社區中活動,且上週又見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病例,評估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而今年已累計有1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8例死亡),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13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7例死亡,呼籲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上週新增死亡的新生兒,本身沒有病史,出生後是在護理之家,但出生7天就出現黃疸、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及代謝性酸中毒等疑似敗血症徵候,進一步還發現有顱內出血等,疫調顯示,媽媽在生產前曾有發燒、感冒症狀,不排除是感染來源。
疾管署提醒,準媽媽產前儘量避免出入人多擁擠或通風不良處所,並避免接觸有症狀人士,產前14天若出現疑似症狀,如發燒、呼吸道症狀及腹瀉等,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醫療院所加強詢問孕產婦分娩前14天與同住家人(含家中其他兒童)是否出現疑似症狀,以及時提供醫療處置。此外,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應落實訪客管理及感染控制措施,降低嬰幼兒感染風險。
疾管署呼籲,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可能會出現發燒或低體溫、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且病程發展快速,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可能威脅生命,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就醫。另5歲以下嬰幼童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請留意嬰幼童健康狀況,如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小孩「養胖才會長高」是錯的! BMI每增1單位越早錯過生長高峰
又爆食安地雷! 食藥署公布逾500公斤進口「小蛋糕」防腐劑超標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