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季線上/黃睿筌報導
不少熱愛運動的民眾都有類似的經驗:在健身房揮灑汗水、挑戰極限的當下或許不覺疲累,但隔天一早起床,身體的部位卻像是被「卡住」一樣,痠痛難耐,《醫學大聯盟》家醫科醫師洪暐傑指出,這類「延遲性痠痛」如果長期或反覆出現,很可能是體內「發炎物質」不斷累積的警訊。
洪暐傑解釋,當我們的身體處於活動狀態時,血液循環會有效地將運動所產生的發炎物質從部位帶走,然而一旦晚上進入也晚睡眠,身體長時間處於靜止的狀態,這些發炎物質便在局部質組織中累積,這也是許多人為什麼會「一早起床」某一些部位都各別痛或是特別痠;這也是為什麼像是扁平足、或是足底筋膜炎患者,他們早晨剛剛踏下地板時會更感腳底更痛、更不舒服,但稍微活動一下後,反而感覺有所好轉。

儘管如此,洪暐傑說明,這種「身體開機動一動就好了」的觀念仍需要修正,因為身體的局部已經處在發炎的狀態了;為了減緩早晨起床時的痠痛症狀,尤其針對足部的不適,洪暐傑建議民狀可以嘗試一下居家訓練,以強化腳底肌力、促進循環:
1.
毛巾拉伸運動: 準備一條毛巾,將其跨過腳掌,用雙手拉住毛巾的兩端,輕柔地被動將腳板拉向身體,同時讓腳踝維持在放鬆的90度角。這個動作有助於伸展足底筋膜。
2. 腳趾夾毛巾: 嘗試用腳趾頭從地板上夾起毛巾。這個動作能有效訓練腳底的肌群;這個動作一開始可能會感到困難,甚至容易抽筋,建議在進行前先充分暖身。

除了物理性的舒緩,飲食也是改善身體發炎狀態的重要關鍵,營養師劉婷妮建議,日常生活中可以多攝取「花花綠綠」的蔬菜水果,意思即是各式各樣顏色,如紅黃甜椒、藍色藍莓等色彩豐富的蔬果可以「幫助代謝掉發炎物質」,從而使身體不感到嚴重痠痛。
此外,網紅展瑞提問「發炎物質代謝掉就代表好了嗎?」洪暐傑回答,「只是暫時性不感到痠痛,沒有累積那麼多發炎物質,但不代表好了」,因此仍需找出發導致發炎的根本原因並加以調整。
洪暐傑分析,身體對於「痠」跟「痛」的兩種訊號,兩者在神經上的傳遞路徑是一模一樣的,但大腦的詮釋會因為強度不同而異:
1. 「痠」: 通常是較輕微的不適感,例如運動後乳酸堆積導致的pH值降低,或是血管輕微受損、氣血不順的初期徵兆。
2. 「痛」: 則表示情況更為嚴重,可能已伴隨肌肉受損,甚至會「影響到你的功能了」,讓你可能無法正常工作或進行日常活動。

無論是痠還是痛,兩者都是身體給予的重要「提醒」,絕不能輕忽。醫學專家再次呼籲,若民眾長期或反覆出現痠痛不適,應積極檢視生活習慣、運動方式,並嘗試上述居家改善方法。若症狀持續未解或有加劇趨勢,務必及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找出病因並對症下藥。
📝【更多新聞】👉醫學揭密/「心碎」不只痛在心裡!醫界示警:留意「心碎症候群」!
📺【FastTV飛速看】👉734 《醫學大聯盟》
▶️【好推薦】👉雙胞胎長太像展瑞害展榮挨罵!馬力歐痛到打針自創雨傘按摩法!呂文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