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病菌暴走2/外食外送增多「釀7成食物中毒」 餐飲缺工、訓練不足逐漸失控

發布時間:2025/08/05 07:26:50
更新時間:2025/08/05 07:26:50
FaceBookCopyLine
病菌暴走2/外食外送增多「釀7成食物中毒」 餐飲缺工、訓練不足逐漸失控

圖、文/周刊王

食藥署統計,2024年食物中毒通報達1750件、近1萬人受害,皆創下歷年來新高,其中7成案件發生在供膳營業場所。專家告訴CTWANT,社會型態改變讓外食、外送成為現代人普遍的生活日常,但餐飲缺工嚴重導致業者難以維持衛生防線,人員教育訓練不足也會使SOP無用武之地,因而導致食物中毒頻傳。

7/29知名冰淇淋品牌的店員將漂白水誤當開水提供給顧客,導致顧客飲用後出現喉嚨刺痛、呼吸困難等中毒症狀,離譜的失誤可能源自於人員教育訓練不足。「缺工是關鍵!」在新北市經營小型連鎖餐廳的林老闆說,現在能找到人就已經不容易,而且通常一上班就必須立刻趕著服務客人,根本沒時間好好訓練。

根據主計總處2023年12月公布的資料,旅宿餐飲職缺率4.3%,創近25年同月新高,2024年12月職缺率雖然回升為3.7%,但餐飲業仍是勞動部點名最缺人的行業,根據人力銀行職缺數字估計,餐飲業至少缺10萬人以上。

林老闆表示,沒有足夠的人力,有些店家的員工就算身體不適也必須硬撐;不少員工內、外場都要通包,還要趁空做清潔工作,身兼數職的後果就是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而且因為忙碌、時間有限,就難以落實手部、刀具、砧板等清潔工作。

「某次我去一間鐵板燒餐廳,它的白飯需要自己裝盛,當我打開飯鍋時竟然聞到淡淡酸臭的問道,雖然白飯外觀正常,但用飯持稍微翻攪居然會『牽絲』,相當嚇人。」營養師程涵宇說,她當時觀察廚師的雙手,發現不僅戴戒指、還做了貼鑽美甲。

程涵宇說,外食族若想預防食物中毒,建議多觀察餐廳環境衛生,例如生熟食是否分開、食物半成品或成品是否有包裝或加蓋;餐廳員工的穿著是否整齊衛生、是否常洗手、雙手是否有配戴飾品等。

消費者選擇用餐地點時,建議多觀察餐廳環境是否衛生,從業人員是否穿戴整齊,就能趨吉避凶。(圖/侯世駿攝)
消費者選擇用餐地點時,建議多觀察餐廳環境是否衛生,從業人員是否穿戴整齊,就能趨吉避凶。(圖/侯世駿攝)

中興大學食品安全研究所助理教授林信堂則表示,餐飲業缺工雖不是食物中毒的唯一因素,然而,餐飲業的營運現場若是長期缺工,卻有可能因缺工導致平常之食品安全措施未落實,使得發生食品中毒之機會及風險提高。

「台灣較具規模的餐飲業者,在缺工尚未得到緩解的狀況下,也可以思考簡化生產流程,並逐步導入自動化作業之可能性。」林信堂說,例如導入中央廚房生產,將前端複雜的生產流程工廠化,亦可降低現場人員的工作負擔。畢竟缺工是既成事實,且恐怕會繼續惡化,只能想方設法將人力最大化。

就算在家吃飯也要當心食物中毒,程涵宇建議「三要」,分別是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準備食物之前、期間和之後都要洗手,若有傷口一定要包紮;生熟食器具像是砧板、鍋、碗等應分開,避免交叉污染。尤其許多主婦不捨得換砧板,記得若有發霉或破損就要更換。」

另外溫度十分重要,一定要徹底加熱食物,同時注意保存溫度。「食物要保存在攝氏7°C以下,烹煮過或易腐敗食品更要低於5°C,才不會滋生細菌。」程涵宇說,台灣潮濕炎熱,基本上吃完飯後就可立即將剩飯、剩湯放進冰箱,不需等待冷卻。如果是比較容易腐敗的食物也記得室溫不要放超過2小時,如果在大熱天,例如高溫32°C左右,1小時內就要趕緊冷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