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食物中毒風暴持續擴大!據食藥署資料,近40年來(1980~2020年)食物中毒案件暴增近8倍,去年更高達1750件,創下近44年來新高;CTWANT記者詢問發現,今年前三月食物中毒案件數為790件,較去年同期暴增5成。專家告訴CTWANT,餐飲供應鏈多元化,再加上國人習慣外食、外送取餐(皆歸類為餐廳食物中毒),經過多個環節、距離、時間,大大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才讓數據不斷攀升。
豐原一家烤鴨店7月底疑似導致40多人出現上吐下瀉、發燒等不適症狀。其中一名國三男生2天拉了41次,乾脆包紙尿褲睡覺。這家烤鴨店上個月也發生過食物中毒案件,當時查出是沙門氏菌釀禍,目前已被勒令暫時停業。
食藥署以10年為區間觀察,1980年代食物中毒統計平均每年有68案、1990年代平均每年143案、2000年代平均每年285案、到了2010年代,平均每年486案,每案受害者平均11人。2020年代(以2020年~2023年四年計算)平均有534件,40年來增加7.85倍,將近8倍。
再細究近5年數字,2020年555件、2021年505件、2022年565件、2023年633件、2024年暴增為1750件。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周珮如分析,2024年食物中毒通報數大增,應是受到年初寶林茶室中毒(共造成6人死亡、24人受害)影響,因此讓民眾與醫療院所更加警覺。
但2025年數字仍繼續攀升,根據食藥署最新統計,今年1~3月食物中毒通報案件數共計790件,其中1月399件、2月263件、3月128件。相較2024年同期共計446件,今年首季數字再創下歷年新高。
食藥署表示,1~2月正值農曆春節前後,聚餐、應酬機會多,由於餐廳需製作大量餐食,當製備過程中冷藏溫度或加熱時間處理不足、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生食與熟食交叉污染、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及水源被污染等,皆可能造成微生物生長而使食品腐壞。
再進一步分析今年1~3月食物中毒禍首,最大凶手是諾羅病毒,其次是細菌類的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據食藥署統計,諾羅病毒連9年蟬聯食物中毒病因榜首。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治醫師許仁毓說,諾羅病毒全年盛行,傳播力非常強,極少病毒量就能致病。

根據食藥署統計,諾羅病毒常發生在大型餐廳,因為不論是客人或員工人數都比較多,較容易發生人傳人群聚等,保持雙手乾淨非常重要,尤其餐飲業管理階層應該關心員工健康狀況。
許仁毓說,諾羅病毒的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染,可能是食用到受污染的水與食物,如貝類等海鮮食品或用受污染水源灌溉的蔬果,未煮熟殺死病毒,就可能食物中毒。
另外,感染者的排泄物或嘔吐物也可能傳播風險,甚至是細小嘔吐粒子飄浮空中也有感染可能性,建議食品業者落實生病不上班。此外,也要勤洗手,不生食、不生飲也能杜絕諾羅病毒。
而仙人掌菌在環境中廣為散布,所以極易由灰塵及昆蟲傳播污染食品,食品中帶菌率高達20~70%,食品被仙人掌桿菌污染後,大多沒有腐敗變質的現象。除了米飯有時稍微發黏,口味不爽口之外,大多數食品的外觀都正常,所以容易被忽視。
造成食品中毒的原因主要是冷藏不夠,保存不當,尤其在夏天,食品於20℃以上的環境中放置時間過長,使該菌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再加上食用前未經徹底加熱,因而導致中毒。
金黃色葡萄球菌特別容易存在於發炎或化膿的傷口,常因操作者手部、毛髮或傷口分泌物污染,乳牛乳腺炎也可能使牛乳及其製品遭污染。
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夏季容易發生食物中毒,主要是攝氏25~37°C時病原繁殖迅速,但隨著極端氣候造成夏天時間延長,更讓食物中毒發生機率大為提升,幾乎全年都有可能。
另外,現今檢驗技術進步也提高檢出率,法規讓學校、醫院通報制度強化,也讓通報數字增加。「長鏈供應也是現今食物中毒增加的關鍵原因!」程涵宇說,
長鏈供應是指食品從生產端到消費端之間,經過多個環節、距離、時間有關的供應模式,由於每一段運輸或儲存都會增加風險,尤其是溫度敏感的鮮奶、海鮮、生食類,只要一個環節出錯就可能發生食物中毒。
程涵宇說,「產地直送餐桌」雖能減少運送、儲存風險,但產地也可能會出問題,例如生食貝類等。如果外食,建議優先購買先點現做的食物,避免購買大量製作後長時間擺放的食品,或是沒有加溫保存、冷藏保存的食品,例如學校外或商圈附近會有出來擺賣的攤販,像天氣熱室溫都超過30度,如果是涼麵、壽司、餐盒等就要特別注意。另外,也建議盡量多選清淡調味的食物,較能吃到原始風味,比較不會踩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