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癌症多年來穩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胃癌亦為常見病症之一。近日,三軍總醫院胃腸科醫師陳宣位在臉書發文指出,若民眾晚餐時間過晚、飯後不活動,甚至睡前仍進食,這三項壞習慣可能導致胃癌風險提高7.4倍,特別是有胃部疾病史或家族病史者,更須提高警覺。
陳宣位醫師指出,現代人作息紊亂,晚餐常延遲至晚上8點之後,吃飽後則習慣直接滑手機、看電視,甚至半夜再來一份宵夜。這些看似平常的行為,其實正悄悄危害身體健康,若長期累積,恐成為胃癌的潛在風險來源。
根據陳宣位建議,為降低相關風險,應遵守三項原則:
一、晚餐時間不宜太晚,最遲應於晚上8點前完成;
二、避免在睡前三小時內進食,以利胃部排空;
三、飯後應稍作活動,至少步行10分鐘,不宜立即久坐或躺下滑手機。
他也特別提醒,若有胃癌家族史、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或罹患胃食道逆流者,應格外注意這些生活習慣的影響。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一般人的6至10倍,且每年確診的胃癌病患中,約有八至九成與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國健署呼籲民眾應定期接受幽門桿菌檢測與除菌治療。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也建議,民眾應從飲食與檢查兩方面著手,降低胃癌風險,包括:
-避免進食不潔食物與水源,飯前便後應確實洗手;
-少吃煙燻、醃漬及辛辣食物;
-不抽菸、不飲酒、不嚼檳榔;
-每日攝取三份蔬菜及兩份水果;
-若有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應盡速就醫,並諮詢醫師是否需進行幽門桿菌篩檢與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