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當肝臟嚴重發炎時,常會出現黃疸表徵。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王璞提醒,黃疸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種重要的臨床症狀,當皮膚、眼白或尿液泛黃時,代表體內健康可能亮起紅燈。
體內膽紅素過多 引發黃疸症狀
黃疸通常與膽紅素代謝異常有關。王璞醫師指出,膽紅素是紅血球分解後產生的黃色色素,平時由肝臟代謝後經膽汁排出體外,但若代謝異常或排出受阻,膽紅素便會在血液中累積,進而導致黃疸。
臨床上黃疸可分為三類:
一、溶血性黃疸(肝前性):因紅血球大量破壞,產生過多膽紅素,超過肝臟處理能力,常見於地中海型貧血、新生兒黃疸、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二、肝細胞性黃疸(肝性):肝細胞受損導致無法有效代謝與排出膽紅素,常見於B型、C型肝炎、肝硬化、肝癌、酒精性或藥物性肝病。
三、阻塞性黃疸(肝後性):當膽汁排出通道遭到阻塞,膽紅素無法進入腸道而反流至血液,見於膽結石、膽管癌、胰臟癌與膽道狹窄等病變。
五大症狀警訊 黃疸恐悄悄上身
黃疸初期可能不易察覺,但王璞醫師指出,有五項典型症狀應引起重視:
- 眼白泛黃,往往早於皮膚變色出現
- 皮膚逐漸變黃,從臉部延伸至四肢
- 尿液顏色變深,如紅茶色,表示膽紅素經尿液排出
- 糞便顏色變淡,代表膽汁未進入腸道
- 皮膚搔癢,尤其是阻塞性黃疸患者,因膽鹽刺激神經末梢所致
黃疸檢查方式 從抽血到影像定位
若懷疑有黃疸,醫師會進行多項檢查。包括血液檢查測量總膽紅素、直接與間接膽紅素指數、肝功能指數與凝血功能等;影像學如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可判斷是否有膽道阻塞或腫瘤;同時會檢驗是否感染B型或C型肝炎病毒。若有必要,也會進一步安排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或肝臟穿刺切片。
王璞醫師強調,若黃疸惡化快速、合併高燒、出現意識混亂、腹痛、體重急遽下降、黑便或吐血等情況,應立即就醫。特別是有肝病或癌症家族史者,更應提高警覺。
黃疸不只見於成人 新生兒也常見
王璞醫師進一步指出,大眾常以為黃疸只有成人會有,其實新生兒也常見黃疸表徵。多數為生理性黃疸,可自然緩解,但若持續時間長或指數過高,也需警覺是否有潛在病因。同時,黃疸雖常與肝炎聯想在一起,但也可能由膽道結石、腫瘤或其他肝外病變引起,不能一概而論。
養肝護膽日常做起 定期健檢防併發
王璞醫師提醒,黃疸雖是表象,但背後可能隱藏重大疾病。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酗酒、慎用藥物、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特別是肝功能與B、C型肝炎病毒篩檢。此外,均衡飲食與控制體重,有助預防脂肪肝等肝膽疾病。早期發現、正確診斷與即時治療,是避免病情惡化的關鍵。
【延伸閱讀】
64歲男黃疸一個月竟是肝門膽管癌!「1微創手術」讓他術後 10 天出院
40歲夜班男每天喝中藥調養「尿液變咖啡色」 就醫一驗「黃疸」指數爆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71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