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每11人有1人是帶原者! 醫驚曝真相:B肝「無法根除」,超過7成患者從未治療

發布時間:2025/11/20 09:16:56
更新時間:2025/11/20 09:16:56
FaceBookCopyLine
每11人有1人是帶原者! 醫驚曝真相:B肝「無法根除」,超過7成患者從未治療

肝病為台灣國病,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逾萬人,其中B型肝炎在所有肝炎中帶原人數最多,目前推估約有200萬人,意即約每11人就有1人是帶原者。早期B型肝炎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不少民眾為帶原者卻不自知,也未穩定追蹤與及時治療,導致進展為肝硬化、甚至進一步演變成肝癌。健保署於上月公開承諾最快於明年一月放寬B肝用藥給付規範;國健署也已自今年8月1日起,推動擴大肝炎篩檢年齡政策,提供39歲至79歲民眾,終生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藉由早篩早治,達到病毒穩定抑制,甚至邁向功能性治癒之目標,降低肝癌風險。

 


 

本週為「世界肝炎篩檢週」,為與全球共同響應肝炎篩檢之重要性,台灣癌症基金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厚生基金會、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共同舉辦記者會,邀請民眾彼此關心,用「B肝篩了沒?」提醒身邊親朋好友檢測B型肝炎帶原狀況,預防肝癌上身。

 

B肝是肝癌主因 未打疫苗、洗腎與免疫不全者皆屬高風險族群!

世界肝炎聯盟自2024年起首度發起世界肝炎篩檢週活動,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荷蘭等多國響應。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醫師表示,「肝癌是國人最常罹患的癌症之一,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當年度有10,433人確診肝癌,佔據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四名,於最新十大癌症死因順位更排名第二,平均每小時便有1.2人確診肝癌。而慢性B型肝炎是國人罹患肝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故要預防B肝進展成肝癌,推動全國性B型肝炎篩檢是重要的第一步。」

 

台灣自1986年開始實施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政策,大幅降低年輕世代的感染率;惟1986年前出生、被稱為「B肝疫苗斷層世代」的民眾,因未接種疫苗,便屬於帶原高風險族群。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暨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醫師也指出,因B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體液以及母嬰垂直傳播等途徑傳染,故除上述未施打疫苗世代外,其他高風險族群(洗腎、免疫不全、器官移植、家人有B肝感染以及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等)需要主動進行篩檢,這也是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過去31年來在全國各地舉辦免費肝炎和肝癌篩檢活動之主因。

 

國民健康署林莉茹副署長強調,「全台每年約7500人因肝癌死亡,當中有8成是B、C肝炎帶原者,全台灣有6000多家醫療院所可以進行篩檢,鼓勵民眾把握機會。」

 

 

▲ 一圖看懂B肝高風險族群

 

B肝無法根除!肝硬化者應3月追蹤一次、未硬化者半年一次

慢性B型肝炎發作時,肝臟會啟動修復機制而形成纖維組織,在長期反覆循環下,會逐漸導致肝硬化,最終提高罹患肝癌風險,這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楊培銘總執行長強調,肝癌可以預防,呼籲B肝疫苗斷層世代以及其他高風險族群,應謹記B肝防治三要:

 

要知道:要主動篩檢,若發現自己為帶原者

要追蹤:要定期回診追蹤

要治療:若醫師評估需接受藥物治療,要配合醫囑,及早接受治療

 

楊培銘總執行長表示,B型肝炎一旦感染,且變成慢性帶原便無法完全根除,因此帶原者必須持續規律追蹤。若已出現肝硬化,應每3個月定期檢查尚無肝硬化者,則應至少每6個月追蹤一次,即使血中B肝表面抗原(HBsAg)轉變成陰性,也不代表病毒完全清除,不可因此就停止追蹤。楊培銘總執行長舉例指出,「曾有一位B肝帶原者,60歲前長期規律追蹤、病情穩定,甚至未出現肝纖維化。然而在後續檢測中卻因發現表面抗原檢測轉為陰性,就誤以為不用再追蹤。直到65歲時因彎腰時感覺身體卡卡的,就醫檢查才發現肝內已產生肝癌,腫瘤更已大至15公分。」

 

 

▲ 肝病三部曲&預防三要

 

75%B肝帶原者從未治療!醫護籲:需加強重視、改善就醫可近性、提升追蹤機制

台灣B肝帶原者中,仍有不少的民眾不知自身感染,已知帶原者中僅有35%有穩定接受追蹤與治療,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80%病人接受有效抗病毒治療的目標;同時本土數據顯示有高達75%的B肝帶原者直到確診肝癌前,都沒有接受過抗病毒治療,錯失防癌先機。

 

臺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楊宏志主任指出,「台灣B肝診斷率約為66%,實際在門診也碰到不少肝癌患者,直到確診都不知道自己有B肝;許多因素都會影響B肝病毒,包括脂肪肝,故呼籲民眾一定要知道、要追蹤和要治療」。

 

高雄醫學大學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余明隆校長表示,篩檢與追蹤率要能有效提升,除提升民眾對B肝的重視外,還必須強化基層醫療,改善就醫可近性,同步建立有效的追蹤機制。余明隆校長分享在外展肝炎篩檢計畫中,在5千多位民眾參與B、C肝篩檢時,就直接篩出6位肝癌,其中一位就是因為慢性B肝所導致,一位是慢性B肝合併C肝所導致,沒有任何症狀、也不知道自己帶原,但一發現時腫瘤竟已超過2公分。

 

B肝病毒狀態「會變動」!定期追蹤及時治療,提高功能性治癒機會

  

目前國際各大治療指引已將「功能性治癒」列為重要治療目標。「功能性治癒」是指在停止藥物治療的狀態下,感染者能維持檢測不到B肝表面抗原(HBsAg)以及HBV DNA達至少24週。余明隆校長解釋,若是達到功能性治癒,可大幅避免惡化成肝硬化,同步降低未來肝癌風險,免疫功能也能提升,減少復發率,是目前B肝醫療所能達成的最佳理想治療目標,讓肝癌預防變可能。

 

現階段台灣的B肝治療以抑制病毒複製的口服抗病毒藥物為主,雖抑制病毒效果與安全性皆屬良好,但要達成功能性治癒的目標,仍極具困難,期待未來能出現新機轉的藥物,增加達成功能性治癒的機率。

 

 

▲ 若是達到功能性治癒,就可大幅避免惡化成肝硬化,同步降低未來肝癌風險

 

C肝成果領先亞洲!產官學攜手推B肝防治,共邁2030清除肝炎目標

為邁向2030年WHO全面消除肝炎目標,B肝與C肝防治缺一不可,目前台灣C肝防治成果領先亞洲,衛福部日前已公布預計於年底將正式向WHO申請C肝消除認證,台灣可望成為全亞洲首個達標國家。接續C肝治療經驗,厚生會近期也公布《2025國家肝炎政策建言書》,期望延續C肝治療成功模式,強化B肝防治政策推動。

 

 

延伸閱讀:

肝癌有哪些症狀? 年輕人也會得肝癌? B型肝炎和C型肝炎為什麼不能拖?

肝炎帶原不自知更危險! 他出外旅遊「解黑便」竟是肝癌,只看肝指數恐錯失肝癌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