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辰蘊如/台北報導】近日新聞有名五個月大的小寶寶發燒就醫,開退燒藥但藥師卻拿成過敏藥水的烏龍,讓許多家長警覺帶孩子看病拿藥也是需要再次確認,以免造成難以想像的服錯藥後果。
孩子用藥容易出錯 原因在用藥複雜性
孩子用藥特別容易出錯的原因在於用藥複雜性,台安醫院小兒胸腔科新生兒科一般小兒科陳萬德醫師指出兒童藥物劑量必須根據體重計算,稍有誤差就可能過量或不足,而許多藥物缺乏兒童專用劑型,需要從成人劑量換算,因此增加出錯機會。此外,嬰幼兒無法清楚表達不適感,即使吃錯藥也難以及時發現。
案例中的退燒藥和過敏藥被混淆影響很大,因退燒藥如安佳熱、依普芬是透過作用在大腦來降低體溫,而過敏藥水則含抗組織胺成分,用來緩解流鼻水、打噴嚏;發燒的嬰兒若誤服過敏藥,不僅無法退燒,持續高燒可能導致脫水甚至熱痙攣;第一代抗組織胺對嬰幼兒有特殊風險,可能引起過度鎮靜、呼吸抑制,澳洲藥物管理局明確規定不應用於兩歲以下幼兒。
陳萬德醫師表示超過半數服用抗組織胺藥物會出現嗜睡,對需要觀察病情的發燒嬰兒來說反而增加危險性。
家長是第一道防線 守護孩子用藥安全
陳萬德醫師提醒從領藥時就該仔細核對藥袋上的姓名、藥品名稱,確認與醫師處方一致。觀察藥水顏色和瓶身標籤,感覺有異就該立即詢問;並主動請藥師說明藥物用途、服用方式,並確認劑量計算。
兒童退燒藥水劑量通常是體重公斤數的一半毫升,例如10公斤的孩子約是5毫升,家長可當場檢查。而回家後務必保留原包裝和標籤,不要倒入其他容器,把退燒藥、過敏藥分開存放在兒童拿不到的高處。
另外,應記錄每次給孩子的藥量和時間,避免重複或遺漏。陳萬德醫師強調,服藥後密切觀察孩子反應,若服用退燒藥2至3時後仍持續高燒,或出現異常嗜睡、活動力下降,都該立即回診。
如果服用退燒藥卻發現流鼻水沒改善,或藥袋標示與瓶身標籤對不上,都可能代表拿錯藥。「多問一句、多看一眼、多確認一次」的動作可以為孩子健康築起的防護網,對藥物有任何疑慮時也務必立即向醫師或藥師確認,別因為怕麻煩而讓孩子承擔風險。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樂齡生活被「漏尿」困住 單一切口可調式吊帶手術有解
▸兒童近視加速眼球拉長!高度近視風險增 醫給解方預防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