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品觀點
今年多起火災事故引發全台關注,從高雄興達電廠天然氣爆炸,到桃園南門市場大火燒毀上百攤位,火災與公安議題再次成為輿論焦點。這類事件不僅檢驗地方政府的危機應變與善後能力,也牽動政治人物在突發狀況下的溝通策略與形象管理。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觀察六都火警事故的討論,發現高雄市討論度最高,其中市長陳其邁在興達事故後的回應引發爭議;桃園市聲量位居第二,但在「市長態度」的討論中佔比最高,張善政未在南門市場大火發生後第一時間現身,引發正反兩派討
今年多起火災事故引發全台關注,從高雄興達電廠天然氣爆炸,到桃園南門市場大火燒毀上百攤位,火災與公安議題再次成為輿論焦點。這類事件不僅檢驗地方政府的危機應變與善後能力,也牽動政治人物在突發狀況下的溝通策略與形象管理。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觀察六都火警事故的討論,發現高雄市討論度最高,其中市長陳其邁在興達事故後的回應引發爭議;桃園市聲量位居第二,但在「市長態度」的討論中佔比最高,張善政未在南門市場大火發生後第一時間現身,引發正反兩派討論。
六都近半年在火災與公安議題中,高雄市以43,097則成為聲量最高的城市,較第二名的桃園高出近1萬則聲量,其討論主要集中在兩起重大事故。除了7月鋰電池廠爆炸引發大量關注外,9月興達電廠事故更將討論推向高點。市長陳其邁以「發電風險不能全推給高雄」回應外界疑慮後,引起強烈反應,不少網友質疑此說法欠缺負責態度,也有人延伸討論高雄長期的安全管理問題,甚至嘲諷「預算拿最多、出事也最多」,使討論持續發酵,成為高雄在此期間的主要聲量來源。
桃園市累計33,653則聲量,為六都第二高,討論焦點集中在11月南門市場大火。市長張善政未在第一時間到場成為網路爭議之一,一方面出現「協尋市長」等批評聲浪,另一方面也有民眾認為首長到場並無實質救災效果,甚至可能干擾現場運作,形成兩派不同觀點,話題也涉及攤商協調、市場重建等後續處置。
台中市則以19,325 則聲量位居第三。半年內多起工廠與住宅火警相繼發生,包括潭子資源回收場、大雅塑膠工廠及多起住宅火災,引發網友以「又是台中」調侃事故頻率過高,反映當地公安形象已受到一定程度的質疑。
進一步觀察熱門討論面向可見,在「市長態度」的議題上,桃園市討論佔比最高,接近五成,主要源自南門市場火災事故。網友集中討論張善政未在第一時間現身災區,一方面有人批評其住在新店「心不在桃園」,另一方面則認為首長到現場可能干擾救災。台中市佔比第二,顯示市長盧秀燕的發言也常引發爭議,例如7月太平區一家牛肉麵店發生火災時,她表示「拜託鐵窗別封死」,引發部分網友質疑「是在檢討災民嗎?」
在「政府應變」面向,高雄市討論佔比最高(42.1%),網友關注市府在興達電廠事故中的危機處理能力,也有議員批評市府監督不力,呼籲中央與地方檢討能源政策。桃園市(佔比28.5%)則因火警通報機制及應變中心成立而獲得討論。至於「事故原因」面向,六都討論相對平均,但高雄仍以36.4%居首,主要涉及三元鋰電池工廠及興達電廠等事故,網友討論集中在事件肇因及後續影響,並延伸出更多責任歸屬議題。
從近半年的網路輿情觀察可見,火災事故已不再只是單純的公安事件,而是直接牽動地方政府信任度與政治人物形象的關鍵因子。高雄因能源與公安議題引發治理責任討論,桃園則因市長是否親自現身而形成兩極評價,顯示民眾關注的不僅是火勢撲滅,更在意政府的資訊透明度、回應速度與首長態度。對六都而言,火警事件不僅考驗救災能力,也考驗危機回應是否到位;任何一句話、一次缺席,甚至一項延誤,都可能迅速在網路上被放大,地方政府的回應方式與危機溝通,將持續影響輿情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