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潮健康
今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以「糖尿病與職場健康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 at Work」為主題,首度將糖尿病照護視角延伸至職場,顯示出糖尿病不僅是醫療議題,更是關乎家庭、校園與職場的長期社會課題。為呼應國際趨勢並關注第1型糖尿病(T1D)患者的長期照護挑戰,台灣醫界與政府相關單位攜手以行動呼應,宣布將於2026年更新T1D臨床照護指引,期盼接軌國際指引,提供更完整的疾病分級與相對應的分級照護,共同打造更完善的T1D照護環境,讓每位糖友都能安心生活、穩健前行。
今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以「糖尿病與職場健康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 at Work」為主題,首度將糖尿病照護視角延伸至職場,顯示出糖尿病不僅是醫療議題,更是關乎家庭、校園與職場的長期社會課題。為呼應國際趨勢並關注第1型糖尿病(T1D)患者的長期照護挑戰,台灣醫界與政府相關單位攜手以行動呼應,宣布將於2026年更新T1D臨床照護指引,期盼接軌國際指引,提供更完整的疾病分級與相對應的分級照護,共同打造更完善的T1D照護環境,讓每位糖友都能安心生活、穩健前行。

▲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蔡世澤董事長表示,台灣T1D兒童確診時有七成發生酮酸中毒,呼籲推動家庭與校園識能衛教,幫助辨識「多尿、口渴、體重驟降」等早期警訊,建立及早認知。
近七成初診就併發酮酸中毒 每年測血糖、打胰島素近1,500次
T1D多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據資料顯示,全台約有1.2萬位T1D患者,新發病患者有6成是兒童及青少年,患者發病高峰集中在10至14歲,典型症狀為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其中約七成初診即併發酮酸中毒(DKA),三成以上曾發生嚴重低血糖。因為初期症狀不易察覺,通常發現時已有嚴重併發症,可能影響腦部發展。
由於T1D無法痊癒,患者終生需仰賴胰島素注射與血糖監測,若控制不當,恐縮短壽命10至16年3。目前治療以胰島素輸注(長效基礎胰島素、速效餐前胰島素、胰島素幫浦)搭配定期血糖監測(傳統血糖監測BGM、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GM)為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表示,「T1D是一種由免疫系統、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引起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終身需依賴胰島素注射。患者平均一天要測血糖4-10次、打針4次,一年累積下來破千次,同時憂鬱症比例較高,青少年情緒問題的盛行率為一般青少年的三倍。」孩童自我管理能力相對弱,會因為抗拒打針、校園同儕壓力,未按時或按醫囑注射胰島素、不吃午餐等,治療過程不順暢,家長壓力也隨之升高。
曾被學校拒收?T1D病童家庭揭真實挑戰
一位家長分享自己三歲的小孩在旅行時突發酮酸中毒,被緊急送進加護病房後確診為T1D,事後才知道「頻尿、口渴、尿床」都是T1D早期警訊。但挑戰並未止於醫療,在小學入學時,孩子雖已能自主測血糖、打胰島素,仍被學校以「照顧困難」為由婉拒。所幸,在醫療團隊與友善校園的協助下,如今孩子已升上三年級,不僅能自主管理病情,還主動向同學分享糖尿病知識。
這段歷程反映出T1D家庭的共同挑戰:孩子進入校園後,照護、緊急應變、相關法律責任等多重問題接踵而來,唯有完善支持機制與學習環境,才能被理解、被接納,在就學與未來就業中獲得公平機會。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歐弘毅理事長分享:「 CGM與胰島素幫浦等科技治療輔具,可幫助兒童與職場T1D患者主動管理疾病,幫助家庭在生活中與疾病和平共處。」
醫:T1D照護資源仍有斷點 病友家庭長期負擔沉重
然而,T1D的挑戰也在於長期照護的成本與制度缺口。現行制度在治療輔具補助上仍有不足,雖然部分病童可申請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GM)之健保補助,但頻率與項目皆有限,大多家庭需自費每月4,000元以上的耗材費用;至於可大幅提升血糖穩定度的胰島素幫浦,亦未納入健保,單機價格超過20萬元,搭配耗材每月支出約5,000至8,000元,對一般家庭形成沉重負擔。

▲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呼籲政府與社會透過整合T1D照護、CGM補助政策與國際實證,補足從「兒少照護」到「成人共融」的長期照護藍圖。
試劑供應不穩、輔具給付落後國際 專家籲加強制度投資接軌國際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指出,「若要讓台灣的糖尿病照護『真正與國際接軌』,必須從制度面加強投資。」但目前國內試劑供應仍不穩定,影響臨床診斷與後續追蹤。對此,楊偉勛理事長強調:「韌性醫療不僅止於胰島素的穩定供應,也包括檢驗資源的長期可近性與完整性。」
在治療端,連續血糖監測(CGM)與胰島素幫浦等科技已被證實能顯著降低低血糖風險、減少住院並提升生活品質,多國更將CGM、胰島素幫浦納入給付體系。以台灣與加拿大為例,前者GDP為後者之七成左右,然加拿大早已全面納入相關輔具補助,顯示政策優先順序同樣值得關注。楊偉勛理事長建議:「台灣健保亦應評估相關政策,以提升照護效率與成本效益。」
他強調,T1D雖屬小眾族群,但是在醫療上卻是「皇冠上最重要的一顆珠寶」。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2026年將更新T1D臨床照護指引,持續推動疾病分級與分級照護架構、加強本土對T1D的研究。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