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潮健康
台灣每5人就有一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患者長期忍受紅腫、搔癢的折磨,嚴重影響睡眠、生活與工作。研究顯示,患者從發病到確診平均需耗時一年半、諮詢近五位醫師,若未即時控制,心理壓力不亞於癌症患者。醫師提醒,蕁麻疹持續超過6週,即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需及早治療並規律用藥,才能避免病況惡化。若僅在發作時才用藥,不但病情容易反覆發作,症狀還會越來越嚴重。
台灣每5人就有一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患者長期忍受紅腫、搔癢的折磨,嚴重影響睡眠、生活與工作。研究顯示,患者從發病到確診平均需耗時一年半、諮詢近五位醫師,若未即時控制,心理壓力不亞於癌症患者。醫師提醒,蕁麻疹持續超過6週,即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需及早治療並規律用藥,才能避免病況惡化。若僅在發作時才用藥,不但病情容易反覆發作,症狀還會越來越嚴重。
不只是皮膚症狀!慢性蕁麻疹患者焦慮風險高6倍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臺大醫院皮膚部主任朱家瑜醫師表示蕁麻疹若症狀持續超過六週即為慢性蕁麻疹,主要受到自體免疫失調導致。患者發病後,因為免疫細胞過度活化釋放出組織胺,導致血管擴張、組織腫脹,因而造成風疹塊與血管性水腫,引起「紅、腫、癢」三大症狀。其中六成患者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為常見蕁麻疹類型,屬於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找不到外在誘發因子。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好發於20至40歲之間,我國約有20至25萬名患者,以女性居多,約為男性的兩倍。這些症狀來無影、去無蹤,有時候患者在就診前還有病灶,但是走進診間時就已經消失,對於初診斷的患者而言,可能會有「疾病沒有這麼嚴重」的錯覺。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絕不只是皮膚上起疹子這麼簡單,還會全面衝擊患者的工作與心情」,朱家瑜醫師直言,青壯年正處於事業打拼階段,但若沒有妥善控制疾病,癢感、風疹塊等症狀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表現。研究指出,每4位就約有1位患者工作或是出勤表現受到衝擊,約有逾兩成的患者每週因為症狀而缺勤一小時以上。此外,患者也容易落入「發癢→失眠→憂鬱、焦慮→疾病惡化」的惡性循環中,患者憂鬱與焦慮的風險也是高於常人6倍以上。患者迫切需要透過正規治療,改善慢性蕁麻疹的症狀。
現年56歲、任職市調公司管理職的謝小姐分享,自己從小受慢性蕁麻疹困擾,懷孕期間蕁麻疹症狀加劇、癢到夜不能寐,甚至三度因呼吸困難送急診,才開始接受治療。她坦言,「很多人以為只是皮膚病,但那種癢到喘不過氣的恐懼,真的難以想像。」即使病情已穩定,她仍習慣隨身攜藥,以防突發。

▲ 謝小姐分享自己從小受慢性蕁麻疹困擾,三度送急診,因而開始接受治療
治療慢性蕁麻疹別靠偏方!醫:規律用藥比避開過敏原更關鍵
朱家瑜醫師表示,多數蕁麻疹患者只要積極治療,大多可以獲得良好的疾病控制,然而在臨床上仍存在著兩大迷思,導致患者延誤治療或者治療成效不佳,甚至錯失治療黃金期:
迷思一: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只是食物過敏?
許多人認為只要避開容易過敏的食物就好(如:起酒疹、對蝦子過敏等),但事實上,慢性蕁麻疹源自於免疫系統失調,完全不接觸過敏原仍會發病,僅靠止癢藥或偏方恐使病情反覆。
迷思二:出現症狀時再用藥就好?
慢性蕁麻疹屬於慢性病,治療方式與糖尿病、高血壓控制一樣,需要每日規律服藥才能改善病程,處方上也可以開立慢性處方箋。

▲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常見迷思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醫師進一步說明,我國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指引與國際標準治療相同,第一線均以第二代抗組織胺為主;若症狀在2至4週後仍持續,則會進入第二線療程,會提升劑量至最多4倍。若急性症狀發作,臨床上會使用類固醇緊急控制,但頻繁使用類固醇可能導致療程延長,停藥後,還可能面臨更劇烈的疾病反撲。因此,若症狀反覆控制不佳、無法耐受抗組織胺嗜睡副作用等,建議及早進入第三線治療,在既定療程中加入生物製劑。穩定治療後,約有4成患者可達到完全緩解,近半數的患者明顯改善症狀,擺脫症狀帶來的阻礙。

▲ 及早就醫並依循標準治療,有助改善蕁麻疹症狀
台灣蕁麻疹治療接軌國際指引 UCARE網絡提供全方位照護
鐘文宏醫師指出,為協助病友及早獲得妥善治療,全球過敏與氣喘卓越聯盟(GA2LEN)推動UCARE(Urticaria Care蕁麻疹照護)認證制度,目前林口長庚、臺大醫院、台中榮總與高雄長庚等4家醫院已獲得認證。
鐘文宏醫師說明,UCARE認證是為了提升全球蕁麻疹專業照護、臨床交流與研究,自2015年推動至今,全球約50多個國家、僅200餘個醫療機構獲認證,審核過程嚴謹,超過三十項評估項目,確保患者能從診斷、治療到追蹤皆同步國際標準,和跨科別團隊提供的全方位照護。

▲ 全台4家UCARE認證醫療中心
如果持續持續超過6週的紅疹與搔癢,夜間癢到影響睡眠、焦慮難安,都應儘早就醫,依循醫師指示進行標準治療,也可以透過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的LINE官方帳號《蕁麻疹資訊站》獲取更多衛教資源、自我檢測表。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的LINE官方帳號:《蕁麻疹資訊站》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