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我每天量空腹血糖都正常,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還是高?」這是新竹臺大分院代謝內分泌科蔡元祐醫師門診中最常聽到的疑問。有些糖尿病友長期控制血糖,自覺控制得宜,但檢查仍偏高,經分析才發現,原來飯後血糖飆升才是隱形元兇。蔡元祐醫師提醒,糖尿病控制關鍵在「正確監測」,隨著連續血糖監測器(CGM)普及,病友應善用科技精準控糖,唯有掌握完整數據,才能穩定血糖、預防併發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我每天量空腹血糖都正常,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還是高?」這是新竹臺大分院代謝內分泌科蔡元祐醫師門診中最常聽到的疑問。有些糖尿病友長期控制血糖,自覺控制得宜,但檢查仍偏高,經分析才發現,原來飯後血糖飆升才是隱形元兇。蔡元祐醫師提醒,糖尿病控制關鍵在「正確監測」,隨著連續血糖監測器(CGM)普及,病友應善用科技精準控糖,唯有掌握完整數據,才能穩定血糖、預防併發症。
糖化血色素非唯一指標 飯後與夜間血糖波動也重要
每年11月14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新竹臺大分院特別在世界糖尿病日前夕,出面呼籲民眾應重視自我監測。蔡元祐醫師指出,糖化血色素(HbA1c)能反映過去3至4個月的平均血糖,但可能受紅血球壽命、貧血或腎功能影響,導致結果與實際血糖不符,因此不能只看空腹血糖,更應觀察飯後與夜間波動。
掌握血糖波動 不只看數字更要懂變化
糖尿病衛教師盧芳有補充,血糖監測的重點不只是「記錄數字」,而是「理解變化」。例如:
- 防範低血糖與高血糖:血糖低於70mg/dL應立即補充糖分;若頭暈冒汗,需先確認是否為「假性低血糖」。
- 配對血糖評估:餐前與餐後血糖差距應維持在30至60mg/dL之間,過大則代表飲食過量,過小則可能是低血糖。
- 生病與睡眠影響:壓力、感染或睡眠不足都可能導致血糖波動,應加強監測與調整作息。
CGM數據助調整生活與用藥 提高控糖效率
隨著科技進步,針對擔心頻繁指尖採血或生活型態變動大的糖友,可導入「連續血糖監測器(CGM)」精準控糖。蔡元祐醫師指出,此感測器裝置,可在上臂皮下持續偵測7至14天血糖趨勢波動。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血糖維持在 70–180mg/dL 的安全時間(TIR)應超過 70%,而低於 70mg/dL 的時間應少於 4%。透過 CGM 提供的連續數據,病人能更了解感染、壓力、睡眠不足或特定食物對自身血糖的影響,進而協助醫療團隊更精準的調整用藥與生活方式,提高控糖效率。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79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