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家族性類澱粉多發性神經病變」 醫:50%遺傳機率、應儘速就醫!

發布時間:2025/11/07 16:14:09
更新時間:2025/11/07 16:14:09
FaceBookCopyLine
「家族性類澱粉多發性神經病變」 醫:50%遺傳機率、應儘速就醫!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家族性類澱粉多發性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FAP),是一個罕見的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疾病,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副部主任秦志輝表示,主要是一群類澱粉原纖維(amyloid fibrils)的蛋白質失去原本正常結構和功能,異常堆疊並沉積於組織及器官,進而破壞其功能。

家族性類澱粉多發性神經病變 症狀多會侵犯心臟致死率高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張嘉修解釋,受影響器官與系統包含:周邊神經、自主神經、心臟、腎臟、眼睛,及腸胃道等等,尤其心臟的侵犯是致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已知有三十多種澱粉樣蛋白與人類疾病有關,可區分為影響全身性的系統性澱粉樣變性,或僅影響單一器官的局部性澱粉樣變性,有遺傳性和後天性的區別。

造成FAP的類澱粉變異蛋白共分為四型,以第一型及第二型的甲狀腺素運載蛋白TTR最常見。症狀包含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自主神經,詳細說明如下:

  1. 感覺神經:腕隧道症候群是早期常見的表徵,病人會主訴感覺異常,雙腳對稱性麻木、灼熱或刺痛感,對痛覺和溫度敏感度下降,肌肉力量和肌腱反射正常。異常的感覺從遠端延伸至小腿,甚至是上肢。
  2. 運動神經:行走困難、步態不協調及無法維持平衡等。
  3. 自主神經:通常影響心血管、消化和泌尿生殖系統。心血管症狀有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疲勞、視力模糊或頭暈。腸胃道症狀有腹瀉便秘交替出現、噁心厭食、嘔吐,造成脫水和體重減輕。泌尿生殖系統有排尿困難、尿路感染,男性可能出現勃起障礙。
  4. 中樞神經:症狀有失智、中風、癲癇發作、蜘蛛網膜下腔出血、腦積水。
  5. 心臟:是最常見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器官,出現心肌灌流不足、心律不整,需要放置心臟節律器或去顫器,長期下來造成心室肥大,最終導致心臟衰竭。
  6. 眼睛:約有10% 患者會有眼睛方面的問題,澱粉樣蛋白沉積使玻璃體混濁造成視力受損,青光眼、結膜血管局部性擴張、乾眼症。
  7. 腎臟:腎臟受到侵犯時,會出現水腫、蛋白尿、氮血症、腎病症候群或是腎衰竭。

診斷方式複雜多元 治療分為藥物及手術

張嘉修進一步說明,診斷方式包含以下幾種:

  1. 收集家族史。
  2. 評估臨床症狀。
  3. 神經傳導檢查。
  4. 肌電圖。
  5. 自主神經功能測試。
  6. 組織切片染色分析:包含剛果紅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7. 分子遺傳學檢測。

另外治療方式如下:

  • 症狀治療:使用藥物改善疼痛、腸胃不適、性功能障礙等,手術治療青光眼、腕隧道症候群,腎衰竭可以採用透析治療,姿勢性低血壓可穿彈力襪。
  • 肝臟移植:由於類澱粉蛋白由肝臟製造,肝臟移植可以避免澱粉樣變性繼續形成。早發型患者肝臟移植後15年的生存率高達80%,但仍須考量手術適應症,若類澱粉蛋白已沉積在心臟造成心衰竭,需同時進行心臟移植。
  • 藥物治療:

TTR 穩定劑(TTR Stabilizers)

1.Diflunisal:一種非類固醇類止痛及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簡稱NSAID),作用機制是預防TTR 四聚體結構解離而生成澱粉樣蛋白纖維。此藥需留意NSAID 相關副作用,如:急性腎衰竭、腎功能惡化及血小板低下。

2.Tafamidis:防止澱粉樣蛋白纖維生成堆積,可延緩周邊神經損傷及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基因靜默療法(Gene-Silencing Therapy)

1.Patisiran:干擾蛋白質,達到抑制基因的結果,可延緩神經病變的病程。

2.Inotersen:抑制蛋白質製造,延緩神經病變,但可能會有血小板低下及腎絲球腎炎等嚴重副作用,因此治療前需先檢測血小板數值及肝腎功能。

嚴重程度不一難以察覺 遺傳病史應積極就醫

國泰綜合醫院心臟衰竭個案管理師簡宛晴提醒,類澱粉沉積症臨床症狀範疇廣泛且嚴重程度不一,有時難以察覺,是常被延誤診斷的原因。類澱粉沉積症其患者的子女們不受性別影響,有50%的機會遺傳到此疾病,只要家族有1個人罹病,後代有50%的機率也會遺傳到,若有家人罹病,請盡速就醫,配合檢查及治療,讓疾病有較佳的預後。

【延伸閱讀】

疼痛有3種:體感痛、神經病變痛…「癌症疼痛」是哪種?身體痛要看哪科?醫解析「疼痛的家醫科」疼痛科看什麼

騎車手麻別輕忽!可能是騎車姿勢不良導致尺神經病變 如何預防、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68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