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換關節比沒換更糟糕 腫脹、走路歪斜!1至2成「貪快」得二度翻修

發布時間:2025/11/06 11:14:35
更新時間:2025/11/06 11:43:35
FaceBookCopyLine
換關節比沒換更糟糕   腫脹、走路歪斜!1至2成「貪快」得二度翻修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邁入高齡化之後,因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必須更換人工膝關節的個案越來越多,但並非一勞永逸!國內外統計,手術後仍有1至2成病人對結果不甚滿意,甚至腫脹、走路歪斜,「換關節比沒換更糟糕」,醫師提醒,不是越快開刀越好,手術前評估與精準手術規劃才是成功關鍵。

換關節比沒換更糟糕 腫脹、走路歪斜!1至2成「貪快」得二度翻修 7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邁入高齡化之後,因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必須更換人工膝關節的個案越來越多,但並非一勞永逸!國內外統計,手術後仍有1至2成病人對結果不甚滿意,甚至腫脹、走路歪斜,「換關節比沒換更糟糕」,醫師提醒,不是越快開刀越好,手術前評估與精準手術規劃才是成功關鍵。

77歲的林先生就飽受折磨,去年因退化性關節炎造成走路疼痛,到醫院院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原以為可以重新跑跑跳跳,沒想到術後六個月膝蓋仍持續腫脹、走路歪斜,上下樓梯困難,甚至反覆積水,每週需兩次回院抽水,生活品質大幅下降。

台中慈濟醫院關節中心醫師趙子鎔表示,X光與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原來是置換的人工關節角度出現偏差,導致膝關節軸向錯位、受力不均。

趙子鎔說,人工關節應與人體重心軸線垂直,但病人術後角度卻反向歪了約十度,造成走路一踩就歪,膝蓋反覆發炎積水而疼痛,經醫病反覆分析溝通之後,決定進行「人工關節翻修再置換」手術,透過電腦斷層影像規劃,重新調整關節角度與力學軸線。

幸運的是,術後第二天,林先生便能下床行走,一個月後腫脹消退,不再反覆積水,已經能獨自行動,甚至可以自行搭公車回診,他開心直說「不再腫、不再痛,走路終於又有力量」。

趙子鎔指出,人工膝關節手術並非百分之百成功。排除組織感染、沾黏等因素,約有1%到5%的病人,可能因角度偏差或骨質問題導致置換失敗,需再次手術。他提醒,人工關節置換並非越快開刀越好,術前醫師的評估與精準手術過程,才是成功關鍵。

趙子鎔說,現代膝關節手術可藉電腦導航輔助,在術前模擬手術角度與軟組織張力,協助醫師術中更精準地置換關節,病人若確實需要開刀,就應縝密規劃、精準執行,避免病人再次承受疼痛之苦。

照片來源: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熱血環島每天騎車8小時 23歲男慘淪「腳不舉」全因一事

健保「補充保費」大變動 醫界支持喊:有錢人應助經濟弱勢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