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
日本北海道釧路濕原,近年出現多起大型太陽能發電設施開發案,引發對國家特別天然紀念物—丹頂鶴等珍稀野生生物棲地的嚴重破壞疑慮。面對環境團體與地方政府的強烈要求,環境省已著手研議擴大釧路濕原保護範圍,預計最快於明(2026)年末提出具體方案。
光電退散!NHK報導,釧路濕原是日本最大濕地,同時被列為國際拉姆薩公約保護區。
然而近年周邊民間業者陸續推動「兆瓦級」太陽能電廠開發,破壞地形地貌,並威脅丹頂鶴、北海道赤狐、濕地植物群落等珍稀物種的生存環境。
環保團體警告,大面積砍伐與填土工程恐改變地表水系,導致濕地乾燥化、生物鏈崩解。釧路市長已正式向中央政府提出請求,要求加強法規管制與開發審查制度。
擬擴大國立公園範圍 將光電板「拒於門外」
環境省表示,正與北海道地方政府協調,評估將釧路濕原國立公園範圍向外延伸,以涵蓋目前未列入保護的濕地邊緣地帶。
根據日本《自然公園法》,在國立公園內,政府可依地區指定設置「禁止開發區」「許可制區」與「申報制區」,對太陽能設施進行實質限制。
然而,官員也坦言,即便公園範圍擴大,已開工的光電工程不在追溯管制範圍內,部分環境損害可能已經難以挽回。
環境省同時指出,近年日本各地光電開發糾紛頻傳,包括山地崩塌、洪水惡化、視覺景觀破壞等問題,反映綠能政策、自然保護之間出現嚴重衝突。
該省計畫在年內召開跨部會聯絡會議,與經產省、國土交通省等單位共同研擬全國性防範措施,強化開發評估與地方自治審查機制,避免綠能成為環境破壞的新兇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