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秋天慎防眩暈發作!溫差劇烈恐致血液循環不良 掌握頸部保暖關鍵,守護心血管健康

發布時間:2025/10/28 09:03:07
更新時間:2025/10/28 09:03:07
FaceBookCopyLine
秋天慎防眩暈發作!溫差劇烈恐致血液循環不良 掌握頸部保暖關鍵,守護心血管健康

圖、文/潮健康

秋冬交替之際,早晚溫差持續拉大,不少人感受到如頭暈、手腳冰冷、有些人也表示出現胸悶心悸等現象。氣溫驟降時,人體的血管會自然收縮以維持體溫,血流阻力因此上升,若再加上氣候變化與疲勞壓力,就容易使腦部與心臟的供血不穩。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或貧血體質的人,建議更留意氣溫變化對身體的影響,並適時保暖以維持日常舒適。

進入深秋後,清晨與夜晚的氣溫常在短時間內下降超過10度。這種「忽冷忽熱」的變化對身體是一場考驗。血液循環是人體保暖的核心機制,一旦頭頸部與四肢長時間暴露在冷空氣中,血管反覆收縮與擴張,就會讓血壓波動、循環不順,出現疲倦、頭暈或冰冷的情況。

 

溫差引發的頭暈:身體的自我警訊

秋冬常見的頭暈狀況,可能與血液循環變化有關,當外界氣溫下降,人體會自動啟動「保暖防禦機制」,讓血液集中到核心器官,但腦部與末梢的血流量因此減少,就可能產生頭暈、耳鳴、暈眩或視線模糊等不適。
這類現象常在早晨起床或外出時發生。起床後可先在床上活動四肢,慢慢坐起再下床;外出時則應留意頭部與頸部的保暖,避免冷風直吹,減少血管劇烈收縮造成的不適。

 

保暖從頭開始:穩定循環的關鍵

頭部是人體熱量流失最多的部位之一。若長時間受寒,腦部血管會反射性收縮,心臟也會加強輸出壓力以維持循環,這是許多人在冷風中感覺「頭一緊就暈」的原因。
維持頭頸溫度穩定,不僅能減少血壓波動,也能降低身體負擔。外出時可選擇立領外套、圍巾或輕薄帽款,幫助頭頸部保暖;若在室內長時間吹冷氣或開暖氣,也應隨時調整衣物,避免體溫忽高忽低。

 
此外,生活習慣也能幫助改善循環。多喝溫水、減少冰飲,有助血管維持彈性;飲食中可攝取富含鐵質與維生素B群的食物,如紅棗、核桃、深綠蔬菜與芝麻,有助營養攝取與維持身體機能。每天保持適度活動,例如快走、伸展或泡腳等日常活動,有助促進身體代謝與維持舒適感。

 

保暖設計新趨勢:從厚重轉向「循環機能」

隨著秋冬氣候變化加劇,市場上越來越多機能服飾關注「保暖與循環」的概念。
WIWI呼籲民眾,在挑選秋冬衣物時,不僅要看厚度,更應重視材質的導熱與透氣特性。具立領、貼頸設計與防風布料的服飾,能有效減少冷空氣侵入,讓頸部保持穩定溫度,降低氣候變化對血管造成的壓力。
對長時間騎機車、清晨運動或經常進出戶外的人來說,一件能快速調節體溫的外套與保暖帽,是秋冬常見的保暖選擇之一,有助維持日常舒適與保暖。

 

穩定體溫,就是最好的循環保養

氣溫驟降時,人體會自動優先保護核心溫度,導致外圍循環變差。若再加上睡眠不足、飲食不均或壓力過大,更容易誘發血壓不穩與頭暈。
適當的保暖,有助維持身體狀態穩定與整體舒適感,想減少天氣變化帶來的不適,可以從日常保暖做起,出門前多加一層保護,記得為頭頸部保暖,讓身體在寒冬中保持溫度與能量。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生活資訊與產品特性介紹,非作為醫療診斷或替代治療依據。產品效果因個人體質與使用習慣而異,如有長期不適,建議諮詢專業醫療機構。

 

 

 
延伸閱讀:

WIWI溫感衣

健康精選文章

WI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