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56歲的馮先生,因為遺傳性多囊腎病,加上從事業務工作,應酬頻繁,47歲那一年就被宣告恐得洗腎,雖然一度透過低蛋白飲食成功延緩腎功能惡化,撐到55歲才開始腹膜透析,但由於雙側腎臟囊腫過大、囊液多達1萬毫升,腰圍甚至一度超過腿長,最終仍須腎臟移植,幸運的是,太太主動提出捐腎意願,手術後,體重在短短3小時內減少約10公斤,腎功能也逐漸回穩。
台灣洗腎人口居高不下,尤其傳統到院血液透析被醫界形容為「耗能怪獸」,台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今(16)日舉辦「綠色腎臟照護」記者會,希望推動從早期防治到居家腹膜透析,協助病人延緩甚至擺脫洗腎命運,也能為健保省下支出。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表示,北醫大與國際INSIDE CKD計畫合作的模擬模型顯示,2022年全台約有250萬名慢性腎臟病患者,占總人口10.6%,但多數患者在進入第4期前不僅未確診,甚至沒意識到有腎臟問題。據推估,2027年患者數更將成長至300萬人,照護費用高達新台幣621.8億元,相關共病與死亡風險也將隨之大增。
吳麥斯說,2009年有澳洲醫師提出「綠色腎臟醫學」概念,提倡透過早期診斷、延緩病情與減少透析等方式,提升病人健康與生活品質,同時減少醫療資源使用,降低對環境負擔與衝擊,這項理念與賴清德總統推動的「健康台灣」願景不謀而合。北醫大醫療體系近年透過此策略,每年成功助約50名病人免於洗腎,透析發生率與死亡率均下降20%,為健保省下逾千萬元支出。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院長李明哲指出,腎臟移植是終結透析的根本之道,2018年台灣腎臟移植成功率高達92%,但卻一「腎」難求,在台灣,每位腎友平均等待腎臟移植時間超過5年,因此在等待移植期間,如何選擇能妥善保護殘餘腎功能的透析方式,對提升病友存活率至關重要。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高芷華說,以馮先生,在醫療團隊細心照護與定期追蹤下,有8年時間成功透過低蛋白飲食成功延緩腎功能惡化,直到55歲才開始俗稱「洗肚子」的腹膜透析,也是希望能掌握自己的時間,不必天天往返醫院,然而,對多囊腎患者來說,透析並不容易,雙側腎臟囊腫巨大,囊液總量高達一萬毫升,導致腹腔壓力過高、腹部明顯膨大。
馮先生回想,那時候腰圍比腿長還長了10吋,肚子很撐,彎腰、走路都不方便,且由於腹壓太高,影響透析液注入,就在那段時間,太太不忍他因治療受限而情緒低落,主動提出要檢查配對,最終成功「太太等於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週日看診「省600元」 UCC確定11/2上路!健保署敲定14個地點
不只流感10月在高點 台大醫曝「新生兒大魔王」急診、住院率高16倍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