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膝蓋卡卡的!根據統計,在台灣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且60歲以上國人約有半數受影響,又以女性罹病機率高於男性,更有年輕化趨勢,膝蓋要使用一輩子,醫師呼籲,民眾平時可透過游泳、騎腳踏車、股四頭肌運動或瑜珈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腿部肌耐力和關節功能。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膝蓋卡卡的!根據統計,在台灣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且60歲以上國人約有半數受影響,又以女性罹病機率高於男性,更有年輕化趨勢,膝蓋要使用一輩子,醫師呼籲,民眾平時可透過游泳、騎腳踏車、股四頭肌運動或瑜珈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腿部肌耐力和關節功能。
85歲黃先生就是典型的病人,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超過10年,導致關節嚴重變形、疼痛難耐,嘗試過藥物治療、復健、關節內注射類固醇與玻尿酸、自費療程等多種非手術治療,效果皆有限,甚至必須服用高劑量止痛藥來控制疼痛,最嚴重時只能依靠輪椅代步。
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李宜軒表示,當下評估黃先生的狀況已符合換人工關節的條件,但考量年紀及手術風險,黃先生與家屬還是優先考量其他治療及止痛方式,最終,評估以電極導針導引至膝蓋的三個主要感覺神經叢,輸出高頻電波,藉由熱能與電效應,使引起疼痛的神經失去傳導疼痛的能力,降低疼痛,幸運的是,治療後疼痛減輕七至八成,也順利恢復行走能力。
李宜軒指出,現今50歲出頭就出現膝關節骨刺或關節磨損的患者數量提升,多與不正確的運動姿勢、劇烈運動造成的過度磨損,或完全缺乏運動、肌肉萎縮有關。
有些警訊忽略不得!李宜軒提醒,疾病初期症狀多以關節出現「喀拉喀拉」的摩擦聲響、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痠軟為主;中期會出現活動時疼痛、關節活動度下降,進入中後期,疼痛甚至在休息時也持續存在;晚期患者由於膝關節軟骨已完全磨損,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即可能面臨膝關節提早退化,最終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臨床診斷退化性關節炎,目前主要透過X光查看軟骨縫隙、有無骨刺等,結合身體檢查觀察關節的穩定度、疼痛情況以及是否積水,藉此評估退化程度。
李宜軒說,原則上,中度以前多能藉由藥物、復健、肌力訓練、生活調整與體重控制改善,中晚期的患者則可能需要置換人工關節,但針對不適合手術或不願手術的患者,則會像黃先生採用止痛方式。
李宜軒建議,民眾平時可透過游泳、騎腳踏車、股四頭肌運動或瑜珈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腿部肌耐力和關節功能。若膝關節出現不適應盡早就醫,切勿拖延至晚期或自行尋求未經驗證的民俗療法,以免錯過治療良機,甚至二度傷害。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超商APP涉「違法廣告加熱菸」 國健署證實已移送!最重罰則曝光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