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中心/廖予瑄、李美妍報導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在上(9)月23日發生溢流,洪災重創光復鄉。今(9)日空勤總隊第一大隊第三隊駕駛直升機,載著台大與成大研究團隊,攜帶緊急減災無人船與水面檢測設備,到堰塞湖現場進行勘查。此外,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也指出,由於壩體邊坡隨時可能崩塌,維持紅色警戒。而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行政院政委季連成今天也說明紅色警戒解除的4大條件。
根據最新空拍畫面可以看到,紅圈為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崩塌範圍,經過溢流後,僅剩下綠圈的殘存土體;另外黃色點為溢流口,而藍色線為水流方向。

根據林保署資訊,今日馬太鞍溪堰塞湖水位高程1020公尺,湖區面積12.6公頃,蓄水量585萬噸;溢流後至今水位高程已下降119公尺,蓄水量約為原來量體之6.4%。
另外,林保署評估,堰塞湖溢流口下刷的水流速率趨緩,湖區水位沒有明顯的變化;天然壩體及水流也無異狀,持續從溢流口穩定流出。
由於壩體邊坡隨時可能崩塌,林保署指出,馬太鞍溪下游河道土砂淤積嚴重,仍需清疏、導流及防堵,因此維持紅色警戒。
對此,季連成解釋,要解除紅色警戒,須達成4項條件,1、堰塞湖流量維持正常流量,目前堰塞湖流量的流量為50萬到100萬噸,不足以影響到安全;2、防護堤防需建起3道防線,並足以抵擋洪水衝擊;3、疏濬;4、撤離計畫核定完成。
季連成說明,目前堰塞湖流量不足以影響到安全,而水流也正按照疏濬方向引流,而2,860公尺的防護堤防也已修復了5公尺高,已足以抵擋洪水衝擊;另外,堤防的3道防線分別為:1、消波塊,2、太空包,3、建構5公尺高的堤防,並在靠水那一側用鋼網、噴漿固化,使其足以擋住水流的衝擊;最後則是地方政府需擬定撤離計畫,並待中央及地方看過、核定。
季連成強調,以上4點均達成後,紅色警戒才會往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