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在台灣,乳癌是女性最常罹患的癌症,國內醫界更直接點名,國人乳癌發生率過去20年間增加2倍,但整體乳癌死亡率卻未如歐美先進國家般下降,凸顯台灣在「早期篩檢」與「完整治療」仍有進步空間,呼籲政府推動三大行動,力拚在2040年前逐年降低2.5%乳癌死亡率的目標。衛福部長石崇良則回應,明年將分別透過「健康幣」及「乳癌論質計酬」等措施,來提高乳癌篩檢率及乳癌治療成效。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在台灣,乳癌是女性最常罹患的癌症,國內醫界更直接點名,國人乳癌發生率過去20年間增加2倍,但整體乳癌死亡率卻未如歐美先進國家般下降,凸顯台灣在「早期篩檢」與「完整治療」仍有進步空間,呼籲政府推動三大行動,力拚在2040年前逐年降低2.5%乳癌死亡率的目標。衛福部長石崇良則回應,明年將分別透過「健康幣」及「乳癌論質計酬」等措施,來提高乳癌篩檢率及乳癌治療成效。
台灣乳房醫學會今(9)日與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及高雄市乳癌衛教學會合作,共同舉辦「齊心協力,終結乳癌 台灣乳癌倡議行動芻議」媒體工作坊,提出「早篩與早治」對齊國際標準,才能有效逆轉乳癌死亡曲線的三大行動。
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111年有1萬7366人罹患乳癌,112年有2972人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有8名婦女死於乳癌,死亡率高居女性十大癌症第二。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指出,國內乳癌發生率在過去20年間,從每10萬人口40人上升至每10萬人口82人,增加2倍,但整體乳癌死亡率卻未如歐美先進國家般下降,關鍵就在於國內在「早期篩檢」與「完整治療」仍有進步空間。
陳芳銘說,要達成「早篩、早治」目標,目前面臨的最大瓶頸是乳癌篩檢率仍偏低,儘管已從40%提升至46%,但相較歐美的80%、日韓的60%仍相距甚遠,背後最核心的原因在於「女性乳房健康意識不足」,許多女性認為自己還年輕、乳癌不會找上我,甚至有3至4成一生當中從未篩檢。
石崇良表示,衛福部明年將推動「健康幣」及「乳癌論質計酬」等措施,分別來提高乳癌篩檢率及乳癌治療成效。「健康幣」是提供做癌症篩檢的民眾有價點數可折扣現金等,以提高篩檢率;「乳癌論質計酬」則希望透過提供獎勵讓治療成效更好。
石崇良說,其中「乳癌論質計酬」必須先設定一些KPI,執行就有一些獎勵,且針對各個不同醫院、不同期別的五年存活率,先行登錄、分析,針對治療過程面及結果面的指標設定獎勵,畢竟除了藥品要符合國際的指引之外,治療過程也應該搭配指引進行。
「台灣乳癌倡議行動」參照WHO全球乳癌倡議,設定在2040年前逐年降低2.5%乳癌死亡率的總目標。並提出三大行動:篩檢率從現行40%提升至60%;80%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完整藥物治療;建立全面性支持系統,確保患者都能獲得優質照護。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打疫苗、癌篩可換點數折抵現金了! 衛福部長宣布明年推出「健康幣」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