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臉痛、張口困難?顳顎關節障礙原因多元 「新技術重建」改善生活困擾

發布時間:2025/10/09 11:01:03
更新時間:2025/10/09 11:16:43
FaceBookCopyLine
臉痛、張口困難?顳顎關節障礙原因多元 「新技術重建」改善生活困擾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靖昀報導】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牙齒檢查沒有蛀牙、影像檢查骨頭也正常,但臉部依然隱隱作痛,咬東西總覺得不舒服。」這種情況常與顳顎關節障礙(TMD)有關。其並非單一原因造成,常因結構異常(如關節盤移位、咬合不正)、功能使用不當(如磨牙、偏側咀嚼)及心理壓力等因素交互影響,引發耳前疼痛、張口困難、關節聲響、耳鳴、頭頸肩痠痛等症狀。衛福部統計顯示,台灣約有 20~25% 民眾曾出現相關困擾,多數可透過物理治療、藥物或咬合板等保守方式改善;但若已出現結構性破壞、反覆沾黏或末期病變,則可能需要考慮重建手術,以恢復功能並減輕症狀。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靖昀報導】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牙齒檢查沒有蛀牙、影像檢查骨頭也正常,但臉部依然隱隱作痛,咬東西總覺得不舒服。」這種情況常與顳顎關節障礙(TMD)有關。其並非單一原因造成,常因結構異常(如關節盤移位、咬合不正)、功能使用不當(如磨牙、偏側咀嚼)及心理壓力等因素交互影響,引發耳前疼痛、張口困難、關節聲響、耳鳴、頭頸肩痠痛等症狀。衛福部統計顯示,台灣約有 20~25% 民眾曾出現相關困擾,多數可透過物理治療、藥物或咬合板等保守方式改善;但若已出現結構性破壞、反覆沾黏或末期病變,則可能需要考慮重建手術,以恢復功能並減輕症狀。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廖漢聰醫師



擺脫傳統肋骨移植風險 顳顎關節重建添新利器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廖漢聰醫師指出,目前臨床上常見的關節置換手術多集中在膝關節與髖關節,而顳顎關節置換手術其實在國外已有2、30年歷史。過去因國內缺乏人工關節代理,因此治療多以使用自體肋骨移植為主,但此方法容易面臨骨頭被吸收及術後功能無法預期等風險。



而目前已有人工顳顎關節植入物獲衛福部核可,臨床可依規使用,可望為更多顳顎關節疾病患者提供新治療選擇。他強調,全人工顳顎關節置換屬於高度專業手術,因切口靠近顏面神經,如處理不慎,恐導致面癱;同時,若人工關節放置角度不精確,也可能導致咬合功能異常及顏面變形。目前廖漢聰醫師已完成單側及雙側顳顎關節置換手術案例,並持續追蹤術後功能變化,臨床觀察結果良好。



模擬自然關節運動 人工顳顎關節提升契合度



廖漢聰醫師補充,這類植入物採「球與球座」設計,可模擬自然關節運動,兼具穩定性與生物相容性,此類人工關節已於國際及國內合法上市多年,臨床應用時間亦相當長。依臨床經驗觀察,部分患者在疼痛緩解、咀嚼功能與張口度方面有改善情形,但仍須依個別病況評估。此手術方式在部分情況下可減少額外切口,並有機會縮短手術時間與住院天數,再沾黏風險在部分情況下可望降低,實際應用仍需依患者的症狀與病情評估選擇。





▲新竹兌診所許修銨醫師



依病情選擇治療 嚴重恐需人工關節置換



在治療上,新竹兌診所許修銨院長說明,顳顎關節障礙的臨床表現多樣,若未及早處理,可能逐步惡化,因此治療必須依病情分級。對於輕微病變,通常會先採用保守療法,如熱敷與物理治療、咬合板與肌肉放鬆、藥物控制(消炎止痛、肌肉鬆弛劑、注射肉毒桿菌素)等。若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關節內部結構受損、症狀惡化或反覆發作,則應考慮手術介入。一旦延誤治療,恐造成關節退化或骨頭吸收,導致永久性損傷。



根據不同嚴重程度與影像檢查結果,臨床上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




  • 關節鏡微創手術(Arthroscopy):透過直徑約 1.9mm 的內視鏡進入關節腔,可沖洗發炎物質、鬆解沾黏,或進行關節盤復位。臨床研究已證實此術式為顳顎關節障礙有效的微創治療方式,創傷小、恢復快,但對於嚴重關節沾黏或頑固性疼痛,治療效果可能有限。

  • 開放性關節手術(Arthroplasty):適用於關節盤破裂、脫位或嚴重沾黏等情況,透過開放手術進行結構重建,修復或移除病變組織,以恢復功能。此為傳統的手術治療方式,常應用於微創治療無效或病變範圍較大的患者。

  • 顳顎關節人工關節置換(Total Joint Replacement, TJR):若關節嚴重變形、反覆沾黏、關節盤無法修復,或頑固性疼痛對微創治療及傳統手術均反應不佳,則可考慮以人工關節進行全關節重建。臨床上可協助改善張口及咬合功能,外觀變化則依個別病況而異,仍需醫師評估。





▲人工顳顎關節



3D規劃結合手術導板 顳顎關節置換更為穩定



進一步來說,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對其他治療無效的發炎性關節炎、反覆沾黏、多次顳顎關節手術、自體免疫疾病、外傷或腫瘤切除後造成結構缺損等末期病變患者,全人工顳顎關節置換是臨床上重要的治療方案之一。



隨著手術技術與生物材料的進步,目前多會結合患者的 3D 頭顱骨模型進行術前規劃,並製作手術導板,協助術中精準定位植入物,提升穩定性與功能恢復。



許修銨院長補充,這些新技術的導入不僅提升了手術的安全性與精準度,也讓顳顎關節人工關節置換更貼近患者的臨床需求。



及早就醫、正確治療



許修銨院長提醒,顳顎關節疾病不只是「關節會痛」這麼簡單,病情嚴重者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他建議患者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過度使用關節(例如過度張口或硬食),若症狀持續不改善,應及早就醫,才能發現病變並接受合適治療。



他也強調,患者不需要過度害怕手術,若延誤治療恐會製造更多問題。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許多患者在治療後能明顯改善外觀與功能,恢復生活品質,也讓患者能更安心地面對後續治療。





▲林口長庚口腔外科林彥宏醫師



顳顎關節手術難度高 精準咬合需專科醫師把關



林口長庚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林彥宏主任強調,顳顎關節置換手術與一般齒科或骨科手術不同,需同時兼顧精確的解剖定位、咬合功能與臉部外觀的協調,以及人工關節的置換與穩定性,才能達到改善張口及咀嚼功能,並協助恢復臉部對稱。由於這類手術涉及精準的咬合重建,因此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專科醫師執行,更能兼顧治療的安全性與精準度。



目前,隨著器材引進、衛福部核可及專業培訓制度建立,目前已有部分醫師完成相關專業訓練,分布於北、中、南的醫學中心與大型醫院與部分診所,例如長庚、榮總、台大等大型醫學中心,讓更多患者能在地接受治療,減少長途奔波。民眾若想確認醫師是否具備相關資格,可參考醫療專業資訊平台(例如「顏博士論壇」)取得公開資訊,並建議再向醫師確認,以作為就醫前的參考依據。


【延伸閱讀】

運動表現受限?醫師提醒:磨牙可能導致慢性疼痛與顳顎關節症候群!

耳朵竟然也有關節炎!咀嚼大笑都會痛 小心「顳顎關節炎」4警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46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