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台灣自1987年開啟心臟移植歷程,至今已38年,成為末期心臟病患的重要治療選項。振興醫院自1988年7月完成首例心臟移植以來,截至2025年8月,累計手術589例,患者年齡從2.3歲至75歲不等。院方統計,目前已有11位患者存活超過30年,為亞洲單一醫院中換心後存活超過30年人數最多的紀錄,另有逾60位患者存活超過20年。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台灣自1987年開啟心臟移植歷程,至今已38年,成為末期心臟病患的重要治療選項。振興醫院自1988年7月完成首例心臟移植以來,截至2025年8月,累計手術589例,患者年齡從2.3歲至75歲不等。院方統計,目前已有11位患者存活超過30年,為亞洲單一醫院中換心後存活超過30年人數最多的紀錄,另有逾60位患者存活超過20年。
振興醫院心臟移植手術累積38年經驗 病患存活率超越國際
根據振興醫院統計,心臟移植後的第1年存活率達86%,5年75%,10年59%,15年50%,20年33%,30年仍有15%。與國際心肺移植學會(ISHLT)公布的平均數據相比,振興醫院的成果在各時期皆高於國際平均,被視為台灣醫療團隊長期臨床照護與移植管理的重大成果。
在眾多患者中,現年50多歲的李秀英女士是亞洲存活最久的心臟移植個案。她於22歲接受手術,至今已超過34年。儘管術後歷經兩次癌症與長期洗腎,她仍堅持「要帶著另一個生命繼續活下去,不能辜負那個給我新生病的人的期望」。
另一位陳錡鋒先生則是罕見的「二次心臟移植」個案。25歲時因家族性心肌病接受第1次移植,重返警職後仍積極投入執勤。多年後因慢性排斥反應再度換心,至今存活32年恢復良好。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母親也曾接受心臟移植。振興醫院指出,院內有多組「家族型移植」案例,包括父子、兄弟,甚至一整個家族多人皆曾接受移植,可能是家族某些基因出問題所致,值得關注與研究。
冠心症導致心肌梗塞趨勢增加 醫師呼籲積極控制危險因子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張忠毅表示,早期心臟移植主因多為心肌炎造成的擴張型心肌病變,但近年來因冠心症導致心肌梗塞的患者比例明顯上升,提醒民眾應積極控制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以避免面臨器官稀少的心臟移植。
目前院內約有50位病患列入心臟移植等候名單。振興醫院指出,台灣整體器官移植的長期存活率與歐美並駕齊驅,而振興醫院的心臟移植成果更高於歐美,特別感謝器官捐贈者與家屬的無私奉獻,讓更多生命得以延續,形成社會善意的循環。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表示,亞洲多國正積極推動心臟移植技術,振興醫院也願分享經驗與技術,例如越南第1例心臟移植即由該院團隊協助完成。他強調,希望未來能持續協助國內外醫療團隊發展移植業務,讓更多垂危患者重獲新生,延續生命的希望。
# 首圖來源/振興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矯正是美好旅程! 隱形矯正帶來3大效益綻放自信笑容
▸雷射越打皮膚越薄?醫破除「皮膚變薄迷思」 揭無針導入新趨勢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