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老翁疑巴金森誤診 台北慈濟:竟是腦動靜脈畸形導致退化

發布時間:2025/10/06 11:21:55
更新時間:2025/10/06 11:21:55
FaceBookCopyLine
老翁疑巴金森誤診 台北慈濟:竟是腦動靜脈畸形導致退化

圖、文/引新聞

(記者陳志仁/新北報導)85歲的李爺爺是菲律賓華僑,長年健朗,思緒清晰,甚至能自主往返台菲兩地,然而三個多月前,他卻出現記憶明顯退化、走路緩慢甚至需要坐輪椅的情況;起初接受骨科與神經內科檢查並使用巴金森氏症藥物,但治療效果不彰,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劉修勳門診。

圖/台北慈濟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劉修勳看診示意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台北慈濟醫院指出,經劉修勳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檢查,結果發現是大腦動靜脈畸形所引起的退化;會診神經影像科後,執行導管式腦血管栓塞術,一個月後李爺爺步態與認知功能大幅提升,目前定期回診追蹤中。

圖/長者除了注意飲食均衡外,也要定期運動,照顧身體健康。(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隨著人口老化,長者常見健康問題包括失眠、跌倒、失禁與骨質疏鬆;此外,神經功能退化亦相當普遍,進而引發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或腦血管病變,特別是腦血管病變與巴金森氏症臨床表現常相似,如步態不穩、手部顫抖或動作遲緩,容易造成診斷困難。

劉修勳表示,「基於上述特徵,使李爺爺最初被懷疑是巴金森氏症,但因為病程發生僅三個月,退化速度明顯過快,這與典型神經退化性疾病不相符,才警覺可能另有病因,才進一步確診。」

大腦動靜脈畸形屬先天性腦血管病變,因微血管缺失使高壓動脈血直接湧入靜脈,導致腦壓升高,影響腦細胞功能,盛行率不到0.01%,相當罕見;根據壓迫部位不同,患者可能出現記憶退化、語言理解困難、性格改變或動作僵硬,甚至模仿出巴金森氏症的症狀。

劉修勳提醒,若未及時診斷,血管隨時可能破裂,引發腦出血,甚至半身癱瘓或危及生命,因此及早診斷與介入非常關鍵;臨床上主要透過核磁共振與血管攝影確診,並以導管栓塞術阻斷異常血流,改善認知與行為功能,術後則需長期影像追蹤,確保血管完整栓塞。

劉修勳呼籲,隨著年齡增長,長者功能退化並不罕見,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多觀察家中長輩的行為與認知變化,但若觀察到記憶減退、步態異常或情緒行為改變,應及時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劉修勳強調,及早診斷並治療,不僅能改善症狀,更能大幅提升長者生活品質。

更多引新聞報導
骨質疏鬆女性風險高 台北慈濟籲及早養骨防跌減痛
大腸癌年輕化趨勢明顯 台北慈濟陳昱廷籲善用篩檢早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