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Uber在2013年進入台灣市場後,Line Taxi、yoxi等叫車平台也陸續上線,消基會就指出,各平台設置的「取消費」制度,已引發不少消費爭議,消費者有時根本沒搭到車,還要被收取40元費用,因此消基會也提醒民眾,若不幸遇上爭議,有4種方式能自保。
Uber在2013年進入台灣市場後,Line Taxi、yoxi等叫車平台也陸續上線,消基會就指出,各平台設置的「取消費」制度,已引發不少消費爭議,消費者有時根本沒搭到車,還要被收取40元費用,因此消基會也提醒民眾,若不幸遇上爭議,有4種方式能自保。
消基會表示,近期有消費者反映,搭乘Uber時司機未依指定地點停靠,僅停在對向車道或鄰近巷口,但由於平台採用衛星定位,難免出現誤差,系統仍會顯示「司機已抵達」,讓乘客只能在原地苦等,若等待超過5分鐘後司機取消訂單,乘客就會被收取「取消費」。
消基會提到,還有消費者抱怨,司機有時還未抵達精確的上車地點,距離仍有20公尺,APP就已顯示「司機已抵達」並開始計算等候時間,讓乘客措手不及;更有案例顯示,司機原本告知需8分鐘才能抵達,卻提前4分鐘出現,並立即開始倒數等候時間,讓乘客難以及時反應並準確上車。
消基會也整理了3大叫車平台的「取消費」規則:
1、Uber:乘客在預約行程後超過3分鐘取消,或司機抵達並等待超過5分鐘取消,乘客需支付取消費40元。
2、yoxi(2025年1月1日起):即時行程若乘客取消或超過3分鐘未上車,需支付40元;預約行程取消則收取80元。yoxi官網上有明確告知:依照交通法規,司機停等3分鐘將可能被檢舉開罰,故將等候時間設定為3分鐘。
3、Line Taxi:乘客在司機抵達後取消,或司機等候3分鐘未見乘客上車,皆收取40元。若為機場專車,取消費更可能高達300元。
消基會指出,從規則設計來看,業者普遍採取「短時間等待+固定費用」的模式,若乘客遲到就必須付費,但若司機遲到或臨時取消,平台多半僅提供「重新派車」,卻無相對應補償措施,這並不公平。
消基會說,目前取消費的設計涉及多項法律爭議,包括《消保法》資訊揭露不足與顯失公平、《民法》權利義務的失衡、《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收費應符合主管機關規定;消費者叫計程車時,若司機超過預定時間5分鐘才抵達,卻未見計程車司機賠償消費者40元的遲到費用,如果消費者因等太久取消再叫另一台,消費者等待的損失在Line Taxi、yoxi及Uber的平台規範中亦無相對應的保障,此舉顯然有違公平原則,因此其「遲延取消費用」之規定應屬無效。
對此,消基會也提醒消費者,面對爭議情境時,可以採取以下4種方式保護自身權益:
1、保留證據:截圖叫車紀錄、通話內容、扣款通知等,以利申訴。
2、善用客服與申訴管道:若認為收費不合理,應向平台申訴,必要時向地方政府消保官或消基會反映。
3、選擇資訊透明業者:多比較不同平台的收費規則,選擇資訊揭露清楚、制度較合理的服務。
4、即時溝通:如遇司機遲到或定位誤差,應立即透過App內的「打電話」或「傳訊息」與司機確認,以此保留證據,降低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