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40歲以上不可輕忽!腸癌年輕化趨勢 高風險族群有「這些」特徵

發布時間:2025/10/03 12:54:00
更新時間:2025/10/03 12:54:00
FaceBookCopyLine
40歲以上不可輕忽!腸癌年輕化趨勢 高風險族群有「這些」特徵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潘昱僑報導】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民眾主動接受健康檢查,但近年來,消化道癌症的發生卻出現年輕化趨勢。過去被視為老年人專利的大腸癌,在年輕族群中已不再罕見。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腸胃肝膽內科暨內視鏡中心主任/健康促進部品質主任陳炳憲表示,近30年來,50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比例上升了51%,且每年以1%至2%的速度持續增加。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潘昱僑報導】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民眾主動接受健康檢查,但近年來,消化道癌症的發生卻出現年輕化趨勢。過去被視為老年人專利的大腸癌,在年輕族群中已不再罕見。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腸胃肝膽內科暨內視鏡中心主任/健康促進部品質主任陳炳憲表示,近30年來,50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比例上升了51%,且每年以1%至2%的速度持續增加。



陳炳憲主任指出,在臨床檢驗中也發現,在50歲以下的受檢者中,每4人就有1人發現大腸腺瘤。雖然腺瘤是良性的,但它屬於大腸癌的癌前病變,一旦發現腺瘤,醫師通常會建議切除,以降低後續轉變為癌症的風險。



生活型態變化 危險因子充斥環境



由於飲食西化加上現代生活的節奏快,也影響身體代謝。高油脂、紅肉、低纖維飲食、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缺乏運動、抽菸與飲酒,皆會拉高消化道癌風險。



為了因應年輕化趨勢,陳炳憲主任建議,大腸癌篩檢年齡自50歲下修至45歲;若有大腸癌家族史,40歲後就應開始篩檢。



選擇健檢機構觀察2重點 良好清腸效果與腺瘤偵測率



對於如何選擇健檢的醫療機構,一般民眾可以參考醫療機構網站上的設備介紹,陳炳憲主任提到,消化道充滿皺褶與黏液,且會蠕動,電腦斷層對早期、扁平病症的辨識有限。



目前胃鏡、腸鏡仍是臨床上主要的檢測方式。檢查機構應提供高解析度的影像加強型內視鏡,觀察早期腫瘤的微小血管變化,因為早期的消化道腫瘤往往不是突起的息肉,病灶平坦,在傳統白光下難以發現。



此外,陳炳憲主任建議,民眾也可直接詢問醫師清腸的品質如何,一般來說,進行大腸鏡檢查時,良好的清腸效果是確保診斷準確的關鍵。應選擇清腸成功率較高的機構,因為腸道內若有殘留糞便,會遮蔽病灶。



再者,陳炳憲主任強調腺瘤偵測率也相當重要,這是評估醫師檢查品質的重要指標,代表醫師找出癌前病變的能力。國際間也普遍以此作為參考標準,腺瘤偵測率愈高,代表愈有助於早期發現癌前病變。



什麼症狀該就醫檢查 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陳炳憲主任指出,長期腹痛、體重下降、排便習慣突然改變、糞便變細、出血,或是有黑便、不明原因的貧血,或有胃癌、大腸癌家族史者,都屬高風險族群,不需等到45歲,當有上述症狀時,就應該及早檢測。



胃癌進程追蹤 醫:「這些」關鍵字是警訊



胃部變化的過程是;正常黏膜、慢性發炎(幽門螺旋桿菌、抽菸等)、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分化不良,最後癌化。



所以當胃鏡報告若出現「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分化不良」等關鍵字時,陳炳憲主任表示,這就是癌前病變,需依嚴重度與家族史判斷,約每1至3年就要定期追蹤檢查。



大腸癌高風險徵兆 腺瘤性息肉



單次檢查若觀察到:腺瘤性息肉≥3顆,或任一顆直徑>1公分,或病理顯示絨毛狀成分、分化不良,陳炳憲主任表示,這些都屬高風險族群,3年內就應該追蹤1次。



幽門螺旋桿菌 是關鍵致癌因子



陳炳憲主任提醒,幽門螺旋桿菌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第1級致癌物,約9成胃癌與其相關。家族成員常「群聚感染」。建議主動檢測,若為陽性就要立刻治療,且家人也需一起檢測。



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癌前病變到早期胃癌



陳炳憲主任舉2個臨床案例,第一位60歲女性,初次檢查後發現腸上皮化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2年後同部位紅腫、表面不規則,確診為早期胃癌。因為發現的時間早,還可施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等微創治療。



另一名45歲男性,有肥胖與代謝症候群,但無胃腸症狀也沒家族史,因健檢時發現約2公分的腫瘤,化驗後發現為早期大腸癌。陳炳憲主任提醒,40歲以上且生活作息不固定、常抽菸喝酒的族群,應主動安排篩檢。



綜合這些臨床案例與經驗,建議40歲以上的民眾,特別是有不良生活習慣或家族病史者,應固定進行胃腸檢查。陳炳憲主任表示,檢查不僅能診斷疾病,若發現早期病灶或息肉,也能立即進行治療,並提供個人化的癌症風險分級,「早」會比「晚」更好。






【延伸閱讀】

MRI檢查助力攝護腺癌診斷!及時揪出病灶 早期治療預後佳

女性健檢必知! 遠離婦癌、關鍵健檢項目一次解析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37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