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精神疾病患者間存在婚配關聯 醫:遺傳只是風險勿恐慌

發布時間:2025/10/02 11:01:18
更新時間:2025/10/02 11:15:15
FaceBookCopyLine
精神疾病患者間存在婚配關聯 醫:遺傳只是風險勿恐慌

【NOW健康 辰蘊如/台北報導】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國際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研究發表,以分析台灣500萬對、丹麥57萬對及瑞典70萬對夫妻的醫療資料,證實精神疾病患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婚配關聯,此現象為跨越文化和世代。


【NOW健康 辰蘊如/台北報導】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國際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研究發表,以分析台灣500萬對、丹麥57萬對及瑞典70萬對夫妻的醫療資料,證實精神疾病患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婚配關聯,此現象為跨越文化和世代。





具相似特質的人容易互相吸引 有「終於有人懂我」的感覺





研究團隊認為這可能與「選型交配」有關,意思是具有相似特質的人容易互相吸引,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陳長聖醫師解釋這說法有道理,許多患者認為另一半是少數真正能理解自己內心掙扎的人。





也就是說,當一個經常感到焦慮的人遇到另一個同樣敏感、容易擔心的人時,那種「終於有人懂我」的感覺,往往相當深刻。但也不全然是心理因素解釋,社會環境也扮演重要角色。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因擔心被誤解或歧視,社交圈較小,因此容易在病友團體、治療場域或網路社群中認識到有相似經驗的對象。





婚前諮商討論3重點 病程與穩定性、家庭計劃、保護機制





陳長聖醫師補充說明,在健康的伴侶關係與支持網絡下,婚姻可以成為精神疾病患者的重要保護因子。如果打算新婚的雙方皆為精神疾病病友,可以透過與醫療討論或婚前諮商,確認彼此狀況能否互相扶持。





陳長聖醫師建議婚前討論有3重點:





▸病程與穩定性:先確認雙方的病情是否已經穩定,是否規律接受治療,並且對藥物及心理治療有良好反應。若疾病仍頻繁發作,進入婚姻生活的壓力可能加重病程。





▸家庭計劃:如果有生育打算,要考慮遺傳風險、孕期藥物與雙方的育兒壓力等。





▸保護機制:危險徵兆辨識很重要,雙方要能辨識彼此病情惡化的早期訊號。同時要建立「如果某一方病情惡化,另一方如何求助」的機制,例如指定照護人或醫療代理人。





父母雙方都有精神疾病的孩子基因風險較高 但不等於宿命





陳長聖醫師提醒身為家屬先別過度恐慌,很多家屬聽到伴侶雙方都有精神疾病,首要念頭就是「那孩子怎麼辦」;父母雙方都有精神疾病時,孩子的基因風險會較高,但風險不等於宿命,不代表孩子一定會發病。就像有些人有糖尿病家族史,但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仍可以避免發病,精神健康亦是如此。





陳長聖醫師認為遺傳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後天的家庭氛圍、教養方式、壓力管理能力等也都同樣重要。再來是「建立家庭支持系統」,把心理健康當作全家人的事來看待,夫妻要一起學習在關係中互相支持而非互相拖累。





最後,陳長聖醫師強調「及早介入」是最佳選擇,倘若發現家中有類似的狀況,就不等症狀嚴重才求,定期心理健康檢查就像身體健康檢查一樣重要。對於孩子更要留意情緒變化和壓力反應,但關注不等於過度保護或焦慮,用平常心對待也建立一個開放又不批判的家庭氛圍,如此比任何預防都有效。所謂精神健康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而是全家人需要共同學習的功課,當彼此能夠坦然面對、適時求助,就已是踏出最重要的一步了。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子宮手術後擔心會影響受孕? 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及防沾黏醫材是重要措施

▸你「左流右新」了嗎? 秋冬及早接種疫苗防病毒護健康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