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癌藥基金執行率不足5成? 病團憂明年經費難支應,呼籲新藥基金盡速「法制化」

發布時間:2025/10/09 01:15:00
更新時間:2025/10/09 01:15:00
FaceBookCopyLine
癌藥基金執行率不足5成? 病團憂明年經費難支應,呼籲新藥基金盡速「法制化」

圖、文/潮健康

今(2025)年6月「癌症新藥基金」成立,行政院114年先以公務預算挹注50億元,以暫時性支付專款施行,目標是逐步達到百億規模。台灣癌症基金會估算,截至10月1日已核准的新藥,今年底前預估支出約23.58億元,2026年度預估支出達39.24億元。若明年實際僅編列50億元,可支配經費粗估不足40億元,恐難以維持新藥需求。

台灣癌症基金會9/30召開「癌症新藥基金法制化 永續守護癌友生命線」記者會,呼籲政府將癌症新藥基金法制化,明訂癌藥基金的財源與運作方式。基金會也指出,目前專款執行率不到5成,呼籲健保署加速審查。

 

  

50億恐難支應需求  病團促補足百億元、癌藥基金法制化

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統計,截至今年8月1日,基金已收載11項癌症新藥,適應症涵蓋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神經纖維瘤等,預估超過3,300名癌友受惠,平均每名癌友一年可減輕約117萬元的經濟負擔。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表示,自政府宣布規劃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後,病人最關心的就是「藥什麼時候用得到?」為了讓社會大眾即時掌握進度、反應需求,基金會推出「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進度追蹤資訊平台」,公開藥證核發日、藥品審查通過日、給付生效日、總等待天數與支用規模、受惠人數。

 

蔡麗娟副執行長指出,因為初期流程仍在建立,癌症新藥基金元年的執行率偏低,僅支用23.58億元,應屬暫時現象。未來隨著收載的藥品越來越多,支出勢必大幅增加,若政府僅維持50億的挹注,病友恐怕仍會面臨有藥等不到的困境。目前基金以行政預算暫行運作,欠缺法源,為確保基金持續性發展,基金會期盼政府能盡快補滿百億以上,並將癌症新藥基金明文納入《癌症防治法》,避免年度預算掣肘。同時也應建立病友參與制度,才能真正回應治療需求,守護病友生命線。

 

不是搶財源!專家:填補健保空窗,給付無縫接軌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強調,癌症新藥基金沒有和健保搶財源,而是由行政院另行編列,屬於專款支出,不在健保總額之內。臺灣大學藥學院沈麗娟教授則表示,癌症新藥基金法制化不只能讓預算來源明確,還能完整明訂癌藥基金的給付程序、時程、責任機關與行政規範。她解釋道,可以將癌症新藥基金會想成幫健保「先行支付新藥」,同步蒐集「真實世界證據(RWE)」。

 

新藥會在三年內進行再評估,若新藥證實符合成本效益並明確評估財務影響,則可改由健保常規給付,反之將停止給付。以首個暫時性支付癌症新藥「達伯坦錠(Pemazyre)」為例,該藥物適用於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肝內膽管癌。2023年初期分析的增量效果僅4.6%,不符合成本效益,但持續追蹤後,2024年審查中的分析顯示增量效果已提升至79.9%,顯示基金能替新藥爭取時間,等待更多實證支持。

 

 

至於哪些藥物可獲得基金支持,沈麗娟教授建議可交由「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進行科學性評估與建議,讓健保署預先掌握兩到三年內潛在的新治療項目、重要新藥,同時納入病友與臨床意見,並建立優先排序機制。健保署可依據基金財務數據與評估結果,進行財務規劃與總額銜接,確保新藥供應平穩順利,避免因預算延宕導致病人錯失治療黃金期。

 

台灣癌症基金會強調,基金啟動只是開始,下一步是法制化與制度化協作,唯有讓病友在關鍵時刻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台灣才能真正打造永續的癌症醫療安全網。

 

 

延伸閱讀:

癌症第四期還有救? 名醫揭7大經驗法則:錯誤認知比腫瘤更可怕

健保給付須等730日,年輕癌友吐心聲:盼成立多元支持基金補助新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