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日本「經營管理簽證」制度設計原本用來吸引外國創業者,卻因取得要件過於寬鬆,近年成為漏洞。其中大阪市多棟大樓出現大量「幽靈公司」,其中一棟4層樓建築竟登記超過120家法人,背後多與中國大陸籍人士有關,實際上卻幾乎沒有營運。
《產經新聞》報導,大阪市中央區一棟14層樓雜居大樓,住戶發現同一扇門旁竟掛上3、4個牌子,寫著不同公司名稱,但樓內卻幾乎不見人影。經調查,這棟大樓登記的法人約有100家。附近住戶回憶,該建物原本是建設公司員工宿舍,2021年換成由中國人代表的事業者接手後,日本語不通的工人出入增多,室內還以隔板分割,形同一間一公司」。一名女性住戶曾向取信的中國籍女子搭話,對方直言,「掛公司名可以辦健保、孩子能受教育,實際生活住在朋友家,房間只是投資用途。」
事實上,不只一棟大樓出現類似狀況,大阪市東成區一棟8層樓老舊建築,約有60家公司登記,按門鈴卻無人回應。附近78歲居民直言「公司只是掛名」,另有60多歲男性補充,約一年前起陸續有人掛牌,偶爾有中國人來收郵件。大正區一棟29年樓齡的4層樓建物更誇張,共有120家公司登記。附近80多歲的女店主說,「這裡原本是企業員工宿舍,以前燈還亮著,但現在不知道怎麼回事。」
調查顯示,這些法人多在2022年後設立,資本金均超過500萬日圓(約新台幣102.6萬元),且多家公司名下出現同一名日本人董事。當地一名男代書受訪承認,自己是「日本籍協力者」,協助不少中國人設立公司,名義上是他們入境前的辦公室,實際用途類似租借辦公室。
「中國富裕層受到習近平政權打壓,日本引進外資也有經濟效果。」這名代書強調,這是合法生意,因據相關規定,即使所有法人都是居住在境外的外國人,他們也可以申請成立日本公司,且有些銀行帳戶難以由外籍人士直接開設時,便由像他一類的日本籍協力者代開預存帳戶以完成出資。
不過,這名代書也強調,從事這份工作要有道德感和正義感,「我們絕對拒絕任何可能擾亂社會秩序的人,只與值得信賴的人合作,如果對方涉及灰色地帶,我們將拒絕合作。」
日本經營管理簽證於2015年4月推出,旨在吸引外國新創公司赴日本發展,促進該國經濟成長。經營管理簽證需符合特定條件,例如擁有2名或2名以上全職員工或至少500萬日圓(約新台幣102.6萬元)的資本額,方可獲得簽證,法人最長可在日本居留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