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健康/編輯部
甲狀腺癌是台灣第八大癌症、在女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四,為國人常見癌症之一,雖被譽為最溫和的癌症。但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景淵醫師表示,若病程進展至晚期,癌症復發或遠端轉移,甚至對放射碘治療無效,病人往往面臨「治療選擇有限、經濟負擔沉重、生活品質下降」的三重挑戰。
潮健康/編輯部
甲狀腺癌是台灣第八大癌症、在女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四,為國人常見癌症之一,雖被譽為最溫和的癌症。但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景淵醫師表示,若病程進展至晚期,癌症復發或遠端轉移,甚至對放射碘治療無效,病人往往面臨「治療選擇有限、經濟負擔沉重、生活品質下降」的三重挑戰。
所幸,近期有越來越多的甲狀腺癌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患者有一線以及二線的標靶藥物治療,使甲狀腺癌接力治療變成可能。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蔡慧珍醫師分享,根據臨床數據,新標靶藥物成為臨床治療的新選擇,為患者帶來持續抗癌的契機。

圖說: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景淵醫師分享,晚期甲狀腺癌患者往往面臨「治療選擇有限、經濟負擔沉重、生活品質下降」的三重挑戰。
復發、轉移、放射碘無效、副作用嚴重 甲狀腺癌晚期治療困境
甲狀腺位於頸部前下方,主要作用是製造甲狀腺荷爾蒙,掌管人體的新陳代謝,調節生理功能。健康的成人中,藉由超音波檢查,保守估計約50%以上存在無症狀的甲狀腺結節,其中約有5-10%屬於惡性,即為甲狀腺癌。常見症狀包括脖子觸摸到腫塊,嚴重者可能會吞嚥困難或有異物感、不明原因聲音沙啞(可能影響到返喉神經),甚至是呼吸困難。
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景淵醫師表示,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甲狀腺癌新發生人數為5601人,其中個案數將較於前一年增加近千人,增加逾2成,增幅排名第二。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2.9倍,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醫師補充,甲狀腺癌案例增加、有年輕化趨勢,可能因為超音波檢查普及、疾病能被及早發現有關。
甲狀腺癌是「預後最佳」的癌症之一,許多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能恢復正常生活,但王景淵醫師指出,部分甲狀腺癌病人會發生局部復發或遠端轉移,更有約5-15%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對放射碘治療無效。當癌細胞轉移至肺部、骨骼或其他器官時,疾病控制的難度大幅增加,預後相對較差。對這些患者而言,標靶治療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
目前健保給付兩種一線標靶藥物,但部分患者治療一段時間後會對藥物產生抗性,也可能出現較嚴重的副作用而影響治療,如嚴重的手足皮膚反應、腹瀉、蛋白尿或腎功能下降等症狀,面臨停藥或需要自費使用其他標靶藥物的困境。王景淵醫師說:「這類病友需要仰賴長期藥物治療控制,若療效不佳,或因副作用導致無法持續服藥,將對病人的生活品質造成沉重衝擊。」

圖說: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蔡慧珍醫師表示,標靶藥物可接力甲狀腺癌治療新選擇,控制疾病並維持生活品質。
健保納入二線標靶藥物 接力治療助病友迎抗癌轉機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蔡慧珍醫師表示,對放射碘治療無效或不適合接受放射碘治療,且先前已使用過標靶藥物後,仍出現疾病惡化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而言,臨床上迫切需要更多標靶藥物接力治療。今(2025)年健保已納入二線標靶藥物,將有助提升臨床療效與照護品質。
蔡慧珍醫師分享,一名70多歲甲狀腺乳突癌患者在20年前確診,手術後歷經多次復發與放射碘治療無效。使用一線標靶藥物後,仍在近期發生疾病惡化,肺部腫瘤持續增大,甲狀腺球蛋白指數也攀升至千以上。在醫師評估下,他今年開始接續其他標靶藥物治療,肺部腫瘤逐漸縮小,癌指數降至百以下。病患治療過程中有觀察到的副作用,包括高血壓、手足皮膚反應以及腹瀉等,但透過妥善的臨床照護與適當調整劑量,大部分患者都能有效緩解不適,提升治療的依從性,在控制腫瘤的同時仍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醫師呼籲民眾,若出現頸部腫塊或聲音沙啞等異常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若確認為甲狀腺癌,早期治療通常能夠獲得良好控制。對於晚期、歷經多次治療挫折的患者,健保新增接續治療選項,不僅能減少患者因經濟壓力而中斷治療的困境,還能提升治療成效與生活品質,迎向長期控制疾病、重拾日常生活的希望。
延伸閱讀:
徐若瑄證實罹患甲狀腺癌! 醫揭發病徵兆:頸部腫塊「推不動」快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