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肝癌長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前列,僅次於肺癌,位居第二。由於肝臟被稱為「沈默的器官」,患者往往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情況下,腫瘤就已經悄悄生長;一旦出現明顯疼痛、暴瘦或腹部腫脹,通常已屬中晚期,治療難度大幅提升。三軍總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林煊淮指出,在臨床門診中,約有三成的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錯失了手術切除或局部消融的黃金治療期。不過,隨著新一代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的問世,為中晚期肝癌患者帶來了更多治療契機,臨床觀察到部分患者病程控制時間拉長,也讓病程控制有了新的希望。
治療新選項出現!晚期肝癌患者存活期有機會延長
林煊淮醫師說明,若能及早篩檢發現肝癌,患者可透過手術切除或局部燒灼、微波治療達到治癒的機會。然而,對於腫瘤已經過大或位置不利開刀者,只能採取控制性治療,目標在於延緩病程發展,盡可能維持生活品質。過去,中晚期肝癌患者往往僅能存活3至6個月,但隨著新型藥物問世,研究顯示有患者在治療後病情獲得較長時間的控制。近年來,免疫治療與標靶藥物的結合,為肝癌治療帶來突破。他解釋,腫瘤會透過「偽裝」欺騙免疫系統,使其無法辨識並加以攻擊。而免疫治療藥物能夠解除這道「保護罩」,讓免疫細胞重新認識腫瘤並展開攻擊;若再搭配抗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能改變腫瘤微環境,吸引更多免疫細胞進駐,進而提升療效。
健保助力下的新突破 免疫合併標靶藥物改寫晚期治療格局
林煊淮醫師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一名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傳統上往往只能以控制為主,無法治癒。但因病患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得以接受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藥物的療法。治療初期,團隊先替患者申請藥物給付,核准後開始施打。僅僅四次療程後,病患的癌指數指標有改善,電腦斷層顯示原本明顯佔據肝臟的腫瘤有所變化。原先被認定無法開刀的狀況,轉變為可以進行外科手術,經醫師評估後可進行手術切除。他坦言,這類藥物費用較高,健保給付也設有條件限制,包括患者必須是中晚期、肝功能維持在良好範圍,且沒有嚴重出血風險等。這類新世代療法為部分患者提供更多治療可能,從原本被認為存活期僅剩數月,進展到能接受手術甚至長期控制病情,對病患和家屬而言無疑是一種新的選擇。
三總建構跨科別肝癌治療團隊 打造身心全方位照護
三軍總醫院建立跨科別肝癌治療團隊,每週定期舉行會議,由一般外科、腸胃肝膽科、放射科及血液腫瘤科共同討論病情。林煊淮醫師表示,早期患者術後仍可能因肝硬化或B型肝炎而復發,因此後續監測與多重治療選擇必不可少。此外,三軍總醫院癌症團隊還編制了心理諮商師,透過心理層面的協助,可以幫助患者與家屬減緩病情帶來的焦慮與壓力,提供全方位支持。他強調,「肝癌不能只靠單一專科處理,每個階段都有不同需求。團隊合作能讓病患獲得最合適的治療計畫,並在面臨艱難決策時,得到完整的資訊與支持。」
均衡飲食、控制病毒、定期檢查 醫揭肝癌防治三大策略
針對中晚期患者該如何為治療做好準備,林煊淮醫師提醒,應先戒酒、維持規律生活作息,並確保營養均衡。他補充道,「過去我們會限制飲食,但發現患者愈限制,營養反而不足,影響後續治療承受度。現在建議均衡飲食,不需特別進補,也不必過度忌口。」此外,若患者本身仍有B型或C型肝炎,健保已提供抗病毒藥物治療,積極控制病毒也能降低病情惡化風險。B型肝炎帶原者及有家族病史者應每半年定期進行抽血與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他強調,早期發現的肝癌,治療效果遠比中晚期理想。若能透過定期篩檢提高警覺,就能避免落入只能延緩病程的窘境。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31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