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控制嚴重氣喘有方法】7旬翁不抽菸卻反覆喘咳「1指數」破千!醫說明「嚴重氣喘」控制目標

發布時間:2025/09/24 10:08:30
更新時間:2025/09/24 10:13:08
FaceBookCopyLine
【控制嚴重氣喘有方法】7旬翁不抽菸卻反覆喘咳「1指數」破千!醫說明「嚴重氣喘」控制目標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一名70多歲老翁並沒有抽菸習慣,卻長期飽受嚴重氣喘與鼻竇炎困擾,每當氣喘發作時痰液增多、咳嗽劇烈,容易喘不上氣。經檢查發現,其嗜酸性白血球指數高達上千,雖然使用口服類固醇後指數會下降,但停藥後又反覆回升,症狀再次出現,經醫師評估後開始使用生物製劑。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患者的氣喘症狀逐漸獲得改善,醫師觀察到肺功能有回升趨勢,並能逐步調整維持性藥物,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一名70多歲老翁並沒有抽菸習慣,卻長期飽受嚴重氣喘與鼻竇炎困擾,每當氣喘發作時痰液增多、咳嗽劇烈,容易喘不上氣。經檢查發現,其嗜酸性白血球指數高達上千,雖然使用口服類固醇後指數會下降,但停藥後又反覆回升,症狀再次出現,經醫師評估後開始使用生物製劑。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患者的氣喘症狀逐漸獲得改善,醫師觀察到肺功能有回升趨勢,並能逐步調整維持性藥物,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



嚴重氣喘患者常遇急性發作 類固醇使用劑量高



收治上述個案的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一般胸腔科彭殿王主任指出,嚴重氣喘患者佔整體氣喘族群的約3至10%,特徵為即使啟動藥物治療,症狀多未能得到妥善控制,經常面臨反覆急性發作,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口服類固醇具抗發炎作用,可用於暫時緩解氣喘症狀,但對嚴重氣喘患者而言,潛在的慢性發炎無法長期抑制,使得患者逐漸形成對口服類固醇的依賴。



彭殿王主任進一步說明,部分嚴重氣喘患者可能對口服類固醇產生抗藥性,影響治療效果,且嚴重氣喘患者急性發作時所需的口服類固醇劑量,更是比一般輕中度患者的吸入型類固醇藥物高出數十倍。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可能引發白內障、骨質疏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感染風險增加等副作用,也造成額外的醫療費用與住院風險增加。



醫揭「嚴重氣喘治療目標」 生物製劑拓展治療選項



嚴重氣喘患者的治療目標包括減少急性發作、降低對口服類固醇的依賴、改善氣喘症狀和提升肺功能。彭殿王主任表示,對於部分對類固醇反應不佳或經常復發的患者,臨床上已有多種生物製劑,分別透過抑制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性白血球、細胞激素IL-4與IL-13等促進發炎的關鍵因子,精準阻斷特定發炎路徑,臨床上也被視為長期控制疾病的可行選項之一。



近期也發展出新一代生物製劑,透過阻斷傳導路徑上游的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TSLP),可幫助減緩後續發炎連鎖反應,讓醫師在面對不同的患者時擁有更多元的治療策略。彭殿王主任指出,臨床觀察顯示,部分患者在治療後氣管發炎情況趨於穩定,醫師得以調整口服類固醇使用。唯上述藥物實際治療效果仍需考量患者個別情況,彭主任也強調,醫師會依據患者的臨床特徵,來評估選擇相應的治療手段。



生物製劑獲健保給付 有「全身性類固醇使用+急性發作次數」2條件



彭殿王主任指出,目前健保給付條件為:過去12個月內有2次或2次以上因氣喘急性惡化而需要使用全身性類固醇,且其中至少一次是因為氣喘惡化而需急診或住院治療。醫界也持續與健保署討論,盼在健保財務可行的情況下,逐步優化相關規範,讓更多患者能受惠。



氣喘常發作應進一步檢查 國健署:防治從源頭做起



相較一般氣喘患者的發作頻率約為2年多至4年一次,嚴重氣喘患者可能每隔2至3個月就會出現一次急性發作。彭殿王主任呼籲,氣喘患者若已規律使用吸入型藥物,發現症狀還是控制不佳、發作頻率過高、需反覆使用口服類固醇且伴隨肺功能下降,就應及早前往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與評估,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國健署則表示,氣喘防治應從源頭做起,將持續與地方衛生局及相關學會合作,透過「世界氣喘日」等機會加強宣導,提醒患者避免接觸誘發因子,並養成規律就醫與正確用藥的習慣。同時,健保署已推動「全民健康保險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網址:https://www.nhi.gov.tw/ch/cp-5949-49bba-2828-1.html),內容涵蓋患者衛教、氣喘藥物認識與使用,以及提供照護治療和追蹤管理等措施,期望協助患者提升用藥順從性,降低急性發作與併發症風險。




【延伸閱讀】

【控制嚴重氣喘有方法】嚴重氣喘反覆發作 生物製劑提供治療新選擇

【控制嚴重氣喘有方法】氣喘治療選擇增多!醫:生物製劑提供治療新選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21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