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最大規模精神疾病配偶相關性研究 跨國團隊揭密

發布時間:2025/09/22 16:11:40
更新時間:2025/09/22 16:13:42
FaceBookCopyLine
最大規模精神疾病配偶相關性研究  跨國團隊揭密
圖僅示意,非本新聞所指。(圖/翻攝自pexels)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2日電)台灣、美國與丹麥跨國團隊研究夫妻間精神疾病相關性發現,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不同世代的資料,都顯示配偶之間,同時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比隨便找兩人高,登上國際期刊。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2日電)台灣、美國與丹麥跨國團隊研究夫妻間精神疾病相關性發現,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不同世代的資料,都顯示配偶之間,同時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比隨便找兩人高,登上國際期刊。


這份探討夫妻間精神疾病的相關性的研究,日前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團隊使用台灣健保資料庫中1930年代後約500萬對配偶的資料;丹麥國家登記處自1968年起,超過57萬對配偶;及瑞典國家登記處共70萬對配偶資料,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無論台灣、丹麥或瑞典不同世代的資料,都顯示配偶間的精神疾病呈顯著正相關。


此研究通訊作者、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世亨說明,團隊針對主要精神疾病,進行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配偶間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即使國家文化差異、醫療制度不同,以及長達半世紀的世代交替,有精神疾病的人仍有較高的可能,會跟有精神疾病的人結婚。


王世亨分析,這可能是來自於兩人因一些共通的特徵,互相吸引而結婚;或者精神疾病患者因世俗制約,在配偶選擇上受限,較可能跟也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結婚;此外,結婚後配偶共同生活,共享家庭生活環境,精神健康可能因此愈來愈像,增加共同患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並邀集國內專家共同解析這篇研究。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慶國說明,台灣民法禁止直系親屬與旁系6等親之內通婚,因此理論上在現代社會,配偶之間沒有親屬關係,應可排除基因影響,所以社會心理等因素所導致的精神疾病,與配偶間的相關性就可能比較高。


不過,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莊宜芳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不包含每個人的詳細背景資訊,例如教育程度、職業、生活型態等,因此研究無法納入這些因子分析;也無法從數據中判斷,伴侶的精神疾病是在婚前還是婚後罹患,皆為此項研究限制。


莊宜芳提醒,不應將此研究解讀為自身精神疾病會導致伴侶得到相同的精神疾病。但這份研究仍提醒,未來在衛教或評估精神健康時,可以將配偶關係、伴侶精神健康等因子納入考量。(編輯:李亨山)11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