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缺水不只是「口渴」,還會引發腦部、心臟、腎臟等多重連鎖反應。對此,腎臟專科醫師林軒任也示警,長期忽視此問題恐會增加慢性病風險,因此提醒民眾別等到渴了才喝水,咖啡與酒精更不能取代水;唯有主動攝取足量白開水,才能維持身體長期健康運作。
林軒任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他觀察到許多人對「缺水」的理解相當有限,往往只把它等同於「口渴」,認為喝口水就能解決問題。然而,他提醒,口渴只是冰山一角,身體在缺水時所啟動的防禦機制遠比人們想像得更複雜,也牽涉更多連鎖反應。
他首先談到一些常見的迷思。許多人以為缺水只會讓人覺得口渴,但研究顯示,輕度脫水(體重減少1至2%)就可能導致注意力下降、心情煩躁,甚至影響運動表現,就像賽車缺油後不只是油箱見底,而是引擎過熱、煞車失靈。若長期忽略口渴,腎臟負擔會加重,甚至可能引發尿路感染或結石。
另一個誤解是,咖啡、茶或酒精飲料也能補水。林軒任醫師指出,這些飲料雖含有水分,但咖啡因和酒精具有利尿作用,可能讓身體排出比攝入更多的水,反而造成水分赤字。他將其比喻為「水銀行」:喝白水是存款,咖啡和酒精則像借錢,短期看不出問題,但長期會導致身體「破產」。因此,他建議在飲用咖啡的同時,也要額外補充純水。
最常見的迷思則是「等到渴了再喝水就好」。林軒任醫師指出,當人感覺到口渴時,身體其實已經缺水1至2%。這就像火警警報響起時,火勢早已擴散。他強調,人體早在口渴之前就已經透過各種生理機制進行調整,如果總是等到渴了才補水,長期會增加心臟與腎臟的壓力。他也建議:每日飲水量應依體重計算,每公斤乘以30至40毫升,例如60公斤的人1天至少應喝1800毫升的水量。
在文章中,林軒任醫師進一步解釋了缺水的「連鎖反應」。他以「大水庫」比喻,形容身體的水分調控系統。一旦總體水量下降,身體會立刻透過兩種路徑進行偵測與反應:其一是滲透壓上升,觸發下視丘的感測器,進而引發口渴感與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命令腎臟回收更多水分;其二則是血容量下降,讓壓力受體啟動交感神經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藉由血管收縮與鈉水保留來維持血壓與血液循環。
他強調,這些反應並非抽象的醫學知識,而是實際會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缺水會讓腦細胞縮水,導致頭痛、注意力下降;皮膚變乾、肌肉抽筋;心臟必須更費力工作;腎臟長期受累,可能形成結石;腸胃蠕動變慢,造成便秘;甚至會影響血清素分泌,使人更焦躁或憂鬱。換句話說,水就像生態系統中的河流,當它減少時,整個系統都會失衡。
林軒任醫師最後也提醒,雖然身體是個「天才工程師」,能夠透過一連串的調節機制暫時應對缺水,但這些補救措施終究有極限。若長期缺水,會導致慢性病風險升高。對大多數人而言,最簡單卻也是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而是主動補充,讓身體不必疲於奔命地「求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