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乳癌患者化療後神經病變 慈濟rTMS新療法助擺脫長痛

發布時間:2025/09/20 09:43:25
更新時間:2025/09/20 09:43:25
FaceBookCopyLine
乳癌患者化療後神經病變 慈濟rTMS新療法助擺脫長痛
圖/洪怡珣說,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是藉由連續且規律的重複性刺激,在大腦誘發微弱電流,刺激特定腦區,以調節神經迴路的活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圖、文/引新聞

(記者陳志仁/新北報導)30歲李小姐半年前確診乳癌,歷經手術後必須接受多次化療,療程雖成功控制病情,卻帶來另一項嚴重副作用—手腳持續麻痛與灼熱感,甚至影響睡眠與日常活動;醫師診斷為「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CIPN),傳統藥物治療效果有限。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洪怡珣診斷,李小姐有因為化學治療而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由於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彰;李小姐遂在台北慈濟醫院接受「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短短五天治療後,她的神經疼痛分數由78分降至20分,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洪怡珣指出,CIPN是癌症治療常見副作用,尤其接受紫杉醇等神經毒性藥物治療的患者,約三至四成會出現麻木、針刺感或灼熱感;雖然部分患者症狀會隨時間緩解,但也有不少人在化療結束多年後仍持續困擾,甚至發展為永久性神經損傷,對日常生活與心理造成沉重壓力。

在治療上,傳統的治療方式以口服藥物為主,包括止痛藥、抗憂鬱劑、抗癲癇藥或鴉片類藥物,但常伴隨頭暈、噁心或嗜睡等副作用;另有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透過低強度電流干擾疼痛訊號,也能減輕不適,然而對於少部分症狀嚴重且持續的患者,療效往往有限。

rTMS則是近年興起的非侵入性治療,透過線圈放置於頭皮,產生電磁脈衝刺激大腦特定區域,進而調控神經迴路與疼痛感知,此療法過程無需麻醉,常見副作用僅有短暫頭暈或頭痛;洪怡珣說,2018年衛福部已核准rTMS應用於治療憂鬱症,國際間亦有研究證實其在中風後神經康復與慢性神經痛治療上具潛力,如今也開始運用於癌症化療後的神經病變。

洪怡珣提醒,rTMS為非侵入性治療,無需麻醉,安全性高,但並非所有人皆適合,若患者有心律調節器植入、金屬植體、脊髓損傷或癲癇病史,需由專業醫師審慎評估再決定是否施作;治療療程長短也會依患者病程與反應調整,通常需連續數日進行,效果才能顯現。

洪怡珣呼籲,癌友若因化療導致手腳麻痛、灼熱或平衡困難,且傳統治療效果有限,不妨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透過新型治療技術如rTMS,提升生活品質,減輕長期與病痛共存的無力感。

更多引新聞報導
罹罕見肺蛋白沉積症 台北慈濟全肺灌洗術助重拾順暢呼吸
乳癌術後義乳紅腫難癒 台北慈濟沖洗療法助病人留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