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財訊雙週刊
人體微生物的基因體數量,高出人類基因百倍,堪稱精準醫療最後一塊拼圖。由於人體微生物有很強的「地域性」,帶給台灣產業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
科學家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解碼基因體,發現人類約有2.5萬個基因,但是身上的微生物基因數竟高達300萬;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這些高出百倍的基因與相關分子,有助於藥物開發速度、範圍與治療效果。「微生物菌叢研究的本身,結合非常多AI,是台灣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台灣微菌聯盟理事長吳俊穎非常有信心。
人體存在的微生物,包含細菌、病毒、真菌等等,尤以腸道菌最多,數量可能多達百兆之譜。現代醫學認為腸道菌是人體最大的「動態內分泌」器官,想得到的疾病,多達7、8成都與腸道菌有關,也使得釐清腸道菌與致病機轉的研究,大行其道。
20世紀兩波的藥物革命,分別是小分子藥物以及大分子藥物,現在進行式的第3波藥物革命,則是所謂「活的」藥物,最具代表性的是「細胞治療」。不過,活菌的微生物治療,竄起的速度加快了!
台灣在2018年9月公告施行《特管辦法》,准許醫療院所執行特定的細胞治療,興起一波細胞治療產業熱潮;較少人注意到,微生物療法也在同一時間跨入新的紀元。當年,《特管辦法》中,同步准許醫院針對特定疾病,執行「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
新革命 活菌治療加速崛起
用白話來說,就是收集健康捐贈者的糞便,萃取出腸道的微生物菌叢,以灌腸、內視鏡或口服膠囊方式,植入病人腸道系統;透過這種方式恢復腸道生態的平衡。
《財訊》雙週刊指出,微生物業界因此稱2019年為「台灣微菌叢植入治療元年」,這種基於微生物的「活菌生藥」研究,自此加快速度。
其實,台灣在2017年就成立了台灣微菌聯盟,說服衛福部將微菌叢植入當成新的治療,促成後來納入《特管辦法》,台灣因此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做這類臨床治療的國家。2020年國科會開始啟動國家的積極計畫,2023年結合陽明交大、台大、長庚等機構,「國家人體微菌核心設施」正式成立,提供了產學界從科研到臨床的支持。
腸道微菌專家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強調:「腸道菌是精準醫療的最後一塊拼圖。」對此,吳俊穎解釋說,過去科研界集中研究人類的基因與衍生物,然而對各種治療的反應,基因體大概只能解釋一成;現在分析工具可以擴展到身上所有的微菌叢,有助於解釋其他的9成。
例如,國際間有研究顯示,對免疫療法反應佳的患者,與反應不佳的患者,兩者間的腸道微菌組成完全不一樣。這也引發產業界大量運用AI進行微菌叢研究,開發相關的保健、檢測及治療產品。
《財訊》雙週刊指出,就治療來說,全球第一個活菌微生物新藥是澳洲2022年批准,一個月後美國FDA也通過另一項產品,都是屬於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2023年美國核准首款口服的微菌叢植入的藥物。有別於美國將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視為一種新藥,台灣目前仍將其定義為一種「治療技術」,因此業界也希望台灣在法規上能盡量與國際接軌,研發成果才能快速銜接產業和臨床。
新契機 台灣掌握亞洲優勢
吳俊穎強調,過去兩波新藥革命,國際大廠占盡優勢,「但腸道微菌的新藥與檢測,有很強的地域性」。意思是說,即使美國藥廠做的臨床試驗結果再好,但影響腸道微菌的生態,包含了食物、基因、環境,「他們的腸道微菌到了我們國人的腸道,不見得長得好」,所以台灣有機會取得適合亞洲人的產品商機。
再者,台灣民眾本來就對於益生菌健康食品的接受度很高;外加台灣有很多的發酵工廠,設備與品管皆佳,「這樣的情況下,我覺得只要有產品研發出來,後續產業接手、民眾接受度,都有非常好的搭配機會。」吳俊穎對此深具信心。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台灣微生物相關的生技業者,目前仍以益生菌為多,其次則是感染病原檢測與預防醫學(個人腸道菌相檢測)。例如,興櫃公司光晟生技與大江基因走預防醫學;啟新生技則以上游檢測試劑為主,董事長蔡岳廷強調:「只要跟微生物有關的產品,啟新都做。」
其他益生菌廠商例如葡萄王,皆積極朝次世代益生菌開發;也就是在傳統益生菌之外,由腸道微生物分離出新型菌株,可針對免疫調節、代謝疾病等健康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46期)
延伸閱讀:
比亞迪市值4個月蒸發450億美元 內捲中求生存、中國電動車搶攻歐洲市場
台積電喊單掀PLP狂潮!天虹4個月完成310mm*310mm設備 年底拚營收貢獻
明星高中校長華麗轉身 攜手夫婿再創新代高峰!黃芳芷成興櫃股后幕後推手